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 翻译与注释
-
译文:
远处舒展的树林之上暮烟笼罩一片迷蒙,仍是一派惹人伤感的翠绿苍碧。夜色弥漫进高高的闺楼,有人正在楼上独自忧愁。
玉石的台阶上,徒然侍立盼望。那回巢的鸟儿,在归心催促下急急飞翔。哪里是我返回的路程?只看到道路上的长亭连着短亭。注释:
①平林:平原上的林木。漠漠:迷蒙貌。烟如织:暮烟浓密。伤心:极甚之辞。愁苦、欢快均可言伤心。此处极言暮山之青。暝色:夜色。
②玉阶:玉砌的台阶。这里泛指华美洁净的台阶。伫立:长时间地站着等候。归:一作“回”。长亭更短亭:古代设在路边供行人休歇的亭舍。“更”一作“连”。
- 参考赏析
-
《菩萨蛮》阅读及答案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及解析:
示例:第一种,我认为是“游子思归乡”:一二句是游子眼前... [查看更多]
《菩萨蛮》赏析
这首词上下两片采用了不同的手法,上片偏于客观景物的渲染,下片着重主观心理的描绘。然而景物的渲染中却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主观心理的描绘又糅合在客观景物之中。因而从整体上来说,情与景、主观与客观,又融成一片。
“平林漠漠烟如织”,是写游子眼中之景物。“平林”,不是“平地的树林”;而是山丘上的树林。林木依山而生,高低错落,本不会“平”,而着一“平”字,不仅准确地写出了游子自高楼下视所见之远景,而且表现了阔大而高远的意境。“如织”二字,一言烟雾密度之大,一是衬托游人离愁之浓。如果说这一句仅仅是情景交融的话,那么下一句词人便把自己的主观色彩尽情地涂抹于景物之上,似乎已把大自然人... [查看更多]
《菩萨蛮》阅读及答案
菩萨蛮
舒直
画船捶鼓催君去,高楼把酒留君住。去住若为情【注】?西江潮欲平。
江潮容易得,只是人南北。今日此樽空,知君何日同?
【注】若为情:何以为情,难为情。
8.“催”字在词的前两句中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9.这首词在情与景的处理上很有特色,宋人曾季貍称赞说“甚有思致”,请结合下片句子,谈谈你的理解。
[查看更多] 《菩萨蛮》阅读及答案
菩萨蛮
舒亶
楼前流水西江道,江头水落芙蓉老。画鼓叠凉波,凭栏颦翠娥。
当年金马客,青鬓芦花色。把酒感秋蓬,骊歌半醉中。
【注释】金马:官署门旁有铜马,故曰“金马”。秋蓬:秋季的蓬草因枯易飘,故喻飘泊不定。骊歌:指告别的歌。
14.下列对本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描写了江水悠悠流去,水边飘荡着老去的芙蓉花瓣的景象,起到渲染氛围的作用,奠定了... [查看更多]
《菩萨蛮》阅读及答案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14.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为远景,“平林漠漠烟如织”传达出一种空寞惆怅的情绪。
B.[查看更多]
《菩萨蛮》阅读及答案
菩萨蛮
黄庭坚
半烟半雨溪桥畔,渔翁醉着无人唤。疏懒意何长,春风花草香。
江山如有待,此意陶潜解。问我去何之,君行到自知。
8.本词上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请简要分析。(4分)
9.本词表达感情含蓄委婉,请结合下阕对此简要分析。(<... [查看更多]
- 其他资料
-
暂无资料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五言和波崙师登佛授记阁一首
帝宅开金地,神州列宝坊。
龙宫横雾术,鴈塔亘霞庄。
窈窕分千仞,参差耸百常。
绣櫺悬叠槛,画拱映雕梁。
宝座开千叶,金绳下八行。
青龙浮剎柱,白马对祠场。
树踊金银色,莲开日月光。
东西分闬庑,左右控池隍。
瑞叶擎朝露,祥花送晚香。
天衣随劫拂,仙梵逐风扬。
忽有三空士,来宣七觉芳。
银函承宝帙,玉札下琱章。
闢牖青云外,披轩紫□傍。
山川横地轴,辰象丽天[□。
□□□□□,□]绳待慈航。
(日本藏唐抄本《唐诗卷》,日本大坂市立美术馆编《唐抄本》影印本)。
和黄三安仁山庄五首 五
幽客嵒(疑)中坐,农人野外居。
报来禾近种,城去麦堪锄。
夏色归舟壑,春光逐碧虚。
君开山海记,共我摘园蔬。
(日本藏唐抄本《新撰类林抄》卷四)(按:《国秀集》卷中、《文苑英华》卷三一八、《全唐诗》卷二五八收第二首为蒋洌诗,《全唐诗》卷二○○又误作岑参诗,均题作《南溪别业》,文字稍异。
今仍重收,俟考详。
)。
驾幸长安奉使先往检察
奉使至京邑,戒涂歷险夷。
首旬发定鼎[一],再信过灞池。
河山壮关辅,金火递雄雌。
文物沦霸运,灵符启圣青。
宸扆阔临御,巡幸顺讴思。
城阙生光彩,草树含荣滋。
缇绮(骑)[二]纷沓袭,翠旗曳葳蕤。
童幼闻明主,耆老感盛仪。
轮袂交隐隐,廛陌满熙熙。
微臣昧所识,观俗书此词。
([一]刘云:「定鼎见《左传》,成王定鼎于郏鄏,此处用以代表洛阳。
又考唐代洛阳城郭南而第二门名定鼎门,为西行必由门户。
」[二]依刘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