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边秋 一作:秋边)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 翻译与注释
-
译文
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注释
[1]戍(shù)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边秋一作:秋边)戍鼓:戍楼上的更鼓。戍,驻防。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
[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3]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4]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长:一直,老是。达:到。况乃:何况是。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参考资料:
[1]龙儒民.中国诗歌精选.北京市:线状书局,2010年:103页.
[2]杨立群.唐宋诗词选析.北京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1年:17-18页.
[3]贾浓铀.最美的唐诗和宋词.天津市: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年:20页.
[4]余建忠.中国古代诗词译赏.昆明市:云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144-146页.
- 参考赏析
-
《月夜忆舍弟》赏析
意境赏析
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诗一起即突兀不平。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两句诗... [查看更多]
《月夜忆舍弟》阅读及答案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从视觉和听觉写边塞的凄凉:戍楼上更鼓响起,边城开始宵禁,路上已没有行人;秋天的边地传来孤雁的哀鸣。
[查看更多] 《月夜忆舍弟》阅读及答案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联从视觉和听觉写边塞的凄凉:戍楼上更鼓声断,人却步履匆匆,还在赶路;秋天的边地传来孤雁的哀鸣。
B.颔联写客观... [查看更多]
《月夜忆舍弟》赏析
意境赏析 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诗一起即突兀不平。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查看更多]
- 其他资料
-
暂无资料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观海操有感
雨暗铜驼泪满巾,千峰戎马万家贫。婴儿坝上成何事,豺虎山中亦易驯。
呕哑楼船驱海若,飘飖旗帜骇游人。不知水战谁周瑜,受赏还教报捷新。
浣溪沙 其六 二叠前韵
落笔从知有戒心。吴霜借我染高林。浅苔草阁貌江深。
秋到无声堪入画,春随昨梦付沉吟。静闻惊叶打瑶琴。
次韵子由岐下诗 杏
开花送余寒,结子及新火。
关中幸无梅,汝强充鼎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