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西风入晚扉,高斋怅望独移时。
迢迢别浦帆双去,漠漠平芜天四垂。
雨意欲晴山鸟乐,寒声初到井梧知。
丈夫感慨关时事,不学楚人儿女悲。
- 翻译与注释
-
译文:
秋天的黄昏,远来的西风吹打着门窗;我独自伫立楼头,怅然凝望。蜿蜒的河流,随帆船汇入秋江;荒草离离的原野,消失于天边四方。天色由阴转晴,山鸟快乐地欢唱;院落中的梧桐,在西风中瑟瑟作响。啊!大丈夫的感慨悲秋,原是为国家兴亡;岂能像那多愁善感的楚人,儿女情长。
注释:
①别浦,通往大江的小河汊。
②楚人,指宋玉,他的《九辩》中有“悲哉,秋之为气也”等悲秋的辞句。
- 参考赏析
-
《悲秋》阅读及答案
悲秋
黄公度
万里西风入晚扉,高斋怅望独移时。
迢迢别浦②帆双去,漠漠平芜天四垂。
雨意欲晴山鸟乐,寒声初到井梧知。
丈夫感慨关时事,不学楚人③儿女悲。
注:①黄公度,宋高宗绍兴八年(1136)举进士第一,曾任秘书省正字,时秦桧当权,因贻书台谏官言时政,被加上“讥谤”国事的罪名,贬为肇庆府通判。②别浦,通往大江的水河汊。③楚人,指宋玉,他的《九辩》中有... [查看更多]
《悲秋》赏析
悲秋是唐宋诗词的一个重要题材,诗人们往往以之诉离情,写别恨,寄愁思,多作“儿女悲”,其中不乏名篇佳什,但象这一首借悲秋抒发忧国之思的,却并不多见。
采用“感情物化”式的化虚为实的手法是这首诗的特色。所谓“虚”,是思想感情;所谓“实”,是景物形象。一是从情绪引起的反应来表现,如“怅望”,“感慨”等,是伤时忧国的引起的反应。二是“物化”的手法,如以“西风”,“别浦”,“寒声”等来渲染气氛,映衬心境。三是将感情比作某一个具体的东西,如用“山鸟”,“井梧”作为特殊的比喻,分别表现暂时偏安一隅以求歌舞升平和敏锐看出潜藏危机的隐忧两种人。所有这一切,诗人都是采用化景物为情思的手法来表现,... [查看更多]
《悲秋》阅读及答案
悲秋
杜甫
凉风动万里,群盗尚纵横①。
家远待书日,秋来为客情。
愁窥高鸟过,老逐众人行。
始欲投三峡,何由见两京②。
[注]①此诗作于宝应元年(762)。当时蜀地发生多处叛乱,杜甫滞留梓州(今四川三台)。②两京:长安和洛阳,诗中代指朝廷。[查看更多]
- 其他资料
-
暂无资料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赠画师郭叔詹
蚤觉儒冠多误身,聊工传写养偏亲。
丹青游戏臻能事,造休生成羡逼真。
笔下岂皆行路辈,眼中谁是筑岩人。
会当诏作云台像,画手惟君妙入神。
彩鸾归令
珠履争围。小立春风趁拍低。态闲不管乐催伊。整铢衣。粉融香润随人劝,玉困花娇越样宜。凤城灯夜旧家时。数他谁。
夜梦与罗子和论药名诗
钻破故纸我拙计,该贯众史子得意。
签排百部象齿悬,陟厘万张蝇头字。
分甘遂如百两金,作苦躭成五车记。
地锦天花出妙机,琼田水英生爽气。
诗成欲度甫白前,冠弹请继王阳起。
天门冬夏鸢尾翔,香芸台阁龙骨蜕。
任真朱子老无用,得时罗君政如此。
今宵月白及风清,想君不作呼卢会。
泉石膏育肯过予,饮量定能加五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