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古代文学网 > 赏析
《悲秋》阅读及答案

悲秋

黄公度

万里西风入晚扉,高斋怅望独移时。

迢迢别浦②帆双去,漠漠平芜天四垂。

雨意欲晴山鸟乐,寒声初到井梧知。

丈夫感慨关时事,不学楚人③儿女悲。

注:①黄公度,宋高宗绍兴八年(1136)举进士第一,曾任秘书省正字,时秦桧当权,因贻书台谏官言时政,被加上“讥谤”国事的罪名,贬为肇庆府通判。②别浦,通往大江的水河汊。③楚人,指宋玉,他的《九辩》中有“悲哉秋之为气也”等悲秋的辞句。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这首《悲秋》诗,不仅凭秋色以诉离情,托秋意以抒别恨,更借秋景表达深沉的忧国之心。

B.首联点题,以“西风”点秋,以“怅望”点悲,展现出诗人在西风萧瑟中,独立书斋怅然想望的画面。

C.颔联写远处的别浦,远去的行舟,广漠的荒野,苍茫的天空,描绘了一幅渺远迷蒙的景象,映衬诗人抑郁孤寂的心境。

D.颈联“雨意欲晴”和“寒声初到”,是自然气候的变化,又虚中寓实,隐喻政治气候的变化。

E.诗名《悲秋》,诗人却不写一“秋”字,而是通过“西风”“寒声”“井梧”等典型意象刻画出秋的意境。。

15.后人评价此诗“格调高致”而非一般悲秋诗,请从抒情手法和思想感情两方面简要分析。

答案及解析:

14.AD   

15.①前三联借景抒情、实中寓虚,诗人因时节变迁想到个人遭际和国家命运,借悲秋抒忧国之思;②尾联直抒胸臆,以“丈夫感慨关时事”的壮语作结,痛快淋漓地托出全篇悲慨国事的主旨;③最后一句用典抒情,进一步表示断然鄙弃楚人宋玉伤时悲秋、惆怅自怜的儿女之情,表现了诗人不念个人得失的豪迈气度和胸怀天下的伟大抱负。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诗人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首先要读懂诗句的内容和思想情感。A项,感情理解错误,诗中未涉及离情别恨。D项,手法把握错误,应是实中寓虚。所以选AD项。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的考点是分析诗歌的抒情手法和诗人的思想情感。读懂全诗,根据具体诗句分析。悲秋是唐宋诗词的一个重要题材,诗人们往往以之诉离情,写别恨,寄愁思,多作“儿女悲”,其中不乏名篇佳作,但像这一首借悲秋抒发忧国之思的,却并不多见。前三联借景抒情、实中寓虚,诗人因时节变迁想到个人遭际和国家命运,借悲秋抒忧国之思。抒情手法分为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本诗的尾联采用的就是直抒胸臆和用典抒情的手法,以“丈夫感慨关时事”的壮语作结,断然鄙弃伤时悲秋、惆怅自怜的儿女之情,痛快淋漓地托出全篇主旨,表现了诗人的豪迈气度和伟大抱负。本题要把抒情手法和思想感情结合在一起回答。

【点睛】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托物寓理、用典抒情等。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比如本题主要从抒情的方式的角度作答诗人的思想感情。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比如本诗,考生可以结合诗歌的题材以及诗歌的内容分析其中蕴含的情感以及表现情感的方式。

()
热门古诗

本站内容来源于搜索引擎及互联网,如果我们的某些资料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Copyright © 2023 古代文学网 鲁ICP备15025830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