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古代文学网 > 诗文 > 宋代
悲秋

病後支离不自持,湖边萧瑟早寒时。
已惊白发冯唐老,又起清秋宋玉悲。
枕上数声新到雁,灯前一局欲残棋。
丈夫几许襟怀事,天地无情似不知。

()
翻译与注释
暂无翻译和注释
参考赏析

《悲秋》阅读及答案

悲秋

黄公度

万里西风入晚扉,高斋怅望独移时。

迢迢别浦②帆双去,漠漠平芜天四垂。

雨意欲晴山鸟乐,寒声初到井梧知。

丈夫感慨关时事,不学楚人③儿女悲。

注:①黄公度,宋高宗绍兴八年(1136)举进士第一,曾任秘书省正字,时秦桧当权,因贻书台谏官言时政,被加上“讥谤”国事的罪名,贬为肇庆府通判。②别浦,通往大江的水河汊。③楚人,指宋玉,他的《九辩》中有... [查看更多]

《悲秋》赏析

悲秋是唐宋诗词的一个重要题材,诗人们往往以之诉离情,写别恨,寄愁思,多作“儿女悲”,其中不乏名篇佳什,但象这一首借悲秋抒发忧国之思的,却并不多见。

采用“感情物化”式的化虚为实的手法是这首诗的特色。所谓“虚”,是思想感情;所谓“实”,是景物形象。一是从情绪引起的反应来表现,如“怅望”,“感慨”等,是伤时忧国的引起的反应。二是“物化”的手法,如以“西风”,“别浦”,“寒声”等来渲染气氛,映衬心境。三是将感情比作某一个具体的东西,如用“山鸟”,“井梧”作为特殊的比喻,分别表现暂时偏安一隅以求歌舞升平和敏锐看出潜藏危机的隐忧两种人。所有这一切,诗人都是采用化景物为情思的手法来表现,... [查看更多]

《悲秋》阅读及答案

悲秋

杜甫

凉风动万里,群盗尚纵横

家远待书日,秋来为客情。

愁窥高鸟过,老逐众人行。

始欲投三峡,何由见两京

[注]①此诗作于宝应元年(762)。当时蜀地发生多处叛乱,杜甫滞留梓州(今四川三台)。②两京:长安和洛阳,诗中代指朝廷。[查看更多]

《悲秋》赏析

此诗作于宝应元年(762),当时蜀地发生多处叛乱,杜甫滞留梓州(今四川三台)。两京原指长安和洛阳,诗中代指朝廷。

首句写秋景,点明时令,富有夸张意味,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群盗尚纵横”叙写社会现实,“尚”字表达出作者对动乱的厌烦。

第三句承接第二句来写,家书迟迟不能到达,使作者心中悲情加重。诗歌第五句写作者心中满怀愁情,从纷乱的愁绪缝隙中看到飞鸟高翔而过,并没有运用比喻的修辞。

诗歌尾联写诗人本来打算离蜀投奔三峡,可遇到叛乱,滞留在梓州,以反诘语气感叹如何才能回到京城呢。

“凉风万里”暗示了作者的悲秋之情。叛乱未平,表达出作者对国家安危的... [查看更多]

《悲秋》阅读及答案

悲 秋

黄公度①

万里西风入晚扉,高斋怅望独移时。

迢迢别浦②帆双去,漠漠平芜天四垂。

雨意欲晴山鸟乐,寒声初到井梧知。

丈夫感慨关时事,不学楚人③儿女悲。

【注】①黄公度,宋高宗绍兴八年(1136)举进士第一,曾任秘书省正字,时秦桧当权,因贻书台谏官言时政,被加上“讥谤”国事的罪名,贬为肇庆府通判。②别浦,通往大江的水河汊。③楚人,指宋玉,... [查看更多]

其他资料

暂无资料

作者介绍
陆游

陆游

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宰臣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猜你喜欢

戏赠米元章二首

万里风帆水著天,麝煤鼠尾过年年。
沧江静夜虹贯月,定是米家书画船。
()

夜宿东渚放歌三首

前山欺我船兀兀,结约江妃行小谲。
乘我船摇忽远逃,见我船定还孤出。
老夫敢与山争强,受侮不可更禁当。
醉立船头看到夕,不知山於何许藏。

()

过彭泽县,望渊明祠堂

梦里邯郸熟,谈间栗里亲。
不闻担板汉,曾羡釆薇人。
停待容来日,商量尚小贫。
只欺五斗米,典没万金身。

()
组合
诗经楚辞乐府宋词精选小学古诗初中古诗高中古诗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古诗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古诗十九首
类型
写景春天夏天秋天冬天咏物送别离别离愁田园边塞军旅贬谪羁旅写风写人写雨写雪写花写草梅花荷花菊花桃花牡丹杨柳松树月亮竹子山水西湖音乐美食游玩思乡写山写水长江庐山泰山黄河饮酒登高怀远怀古爱国题诗和诗爱情相思励志亲情思念伤感乐观赞颂归隐忆昔愤慨友情赠答挽诗奉和应制婉约闲适豪放喜悦地点节日春节气节叙事元宵节闺怨悼亡战争读书思亲哲理惜时人生讽刺闺思宫怨伤逝惜春客愁劝勉生活孤独感慨抒情寓言惆怅宴会写鸟访友沧桑伤春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除夕重阳节乐府忧国忧民咏史怀古壮志难酬怀才不遇愤世嫉俗托物言志

本站内容来源于搜索引擎及互联网,如果我们的某些资料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Copyright © 2023 古代文学网 鲁ICP备15025830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