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古代文学网 > 诗文 > 元代
观梅有感

东风吹落战尘沙,梦想西湖处士家。

只恐江南春意减,此心元不为梅花。

()
翻译与注释

译文:
北方战乱初定,春风吹落梅树枝叶上的尘埃,经冬的梅花今又开放,不由得联想到以爱梅著称的林逋。
或许这北方的梅花,在经历了战争烽烟后,也梦想着能够植根于林逋的孤山梅园中吧?

注释:
①西湖处士:指北宋诗人林逋(bū)。林逋,字君复,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终身不仕,亦终生未婚。。古人称像林逋这样的有德才而隐居的不仕者为处士。
②元:同“原”。

参考赏析

《观梅有感》赏析

  北方战乱初定,春风吹落梅树枝叶上的尘埃,经冬的梅花今又开放,不由得联想到以爱梅著称的林逋。或许这北方的梅花,在经历了战争烽烟后,也梦想着能够植根于林逋的孤山梅园中吧?后两句则宕开一笔,先是担心江南春色已减,西湖之梅恐已衰歇。但转念一想,只是借助梅花以发感慨罢了,梅花的盛衰并不是自己真正关心的,诗人所要表达的是对江南美好河山沦入蒙古统治者之手的悲慨。 [查看更多]

《观梅有感》赏析二

前人咏梅佳作很多,或着力刻画梅的幽姿神韵,如林逋《山园小梅》:“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或以梅寄托诗人高标绝俗之志,如陆游《梅花绝句》:“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前一放翁。”亦有借梅花以讽时政者,如刘克庄《落梅》:“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刘因在前贤英华累累的情况下,却能另辟蹊径,不落窠臼,借观梅而感兴亡离乱,令人耳目一新。

此诗大约作于南宋灭亡前后。首句“东风吹落战尘沙”,即紧扣这一时事。诗人因观梅而兴感,首先想到“东风”,因为东风执掌着花开花落的命运;它既可以吹开冰封雪压中的寒梅,使之破蕊怒放,给人间带来融融春色,勃勃生机;它也可以无情地吹落群英花瓣,使... [查看更多]

其他资料

暂无资料

作者介绍
刘因

刘因

刘因(1249~1293) 元代著名理学家、诗人。字梦吉,号静修。初名骃,字梦骥。雄州容城(今河北容城县)人。3 岁识字,6岁能诗,10岁能文,落笔惊人。年刚20,才华出众,性不苟合。家贫教授生徒,皆有成就。因爱诸葛亮“静以修身”之语,题所居为“静修”。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应召入朝,为承德郎、右赞善大夫。不久借口母病辞官归。母死后居丧在家。至元二十八年,忽必烈再度遣使召刘因为官,他以疾辞。死后追赠翰林学士、资政大夫、上护军、追封“容城郡公”,谥“文靖”。明朝,县官乡绅为刘因建祠堂。 
猜你喜欢

拨櫂歌 三十九

欧冶铦锋价最高,海中收得用吹毛。
龙凤绕,鬼神号,不见全牛可下刀。
(以上三十九首,均见嘉庆间刻本《机缘集》,原为宋大观四年风泾海会寺石刻。
转录自《词学》第二期刊施蛰存先生《船子和尚拨櫂歌》。
宋明间收录船子和尚诗偈的着作,笔者所见有:宋释惠洪《冷斋夜话》卷五、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六收第一首,宋释慧明《五灯会元》卷五收其一、其二、其三、其七、其八、其九,共六首,宋吴聿《观林诗话》收第三十九首,元至元《嘉禾志》卷三二收其一至其六,共六首,明谢榛《四溟诗话》卷三收第三首,杨慎《艺林伐山》卷十七收第一至第三首,今即据诸书所引出校。
)(〖1〗《机缘集》附石刻后吕益柔跋云:「云间船子和尚嗣法药山,飘然一舟,泛于华亭吴江洙泾之间。
夹山一见悟道。
尝为《拨櫂歌》,其传播人口者纔一二首。
益柔于先子遗篇中得三十九首,属词寄意,脱然迥出尘网之外。
篇篇可观,决非庸常学道辈所能乱真者。
因书以遗风泾海会卿者,俾鑱之石,以资禅客翫味云。
」〖2〗吴聿《观林诗话》:「华亭船子和尚诗,少见于世,吕益柔刻三十九首于枫泾寺,云得其父遗编中。
……涪翁屡用其语。
」)。

()

临江仙 九日,舟泊安庆城下,晚歇临江水驿

景佳甚,与徐道川方复齐况肩吾方清之驿亭草酌。子文京侍以殊乡又逢秋晚分韵,得殊字,赋临江仙去岁家山重九日,西风短帽萧疏。如今景物几曾殊。舒州城下月,未觉此身孤。胜友二三成草草,只怜有酒无茱。江涵万象碧霄虚。客星何处是,光彩近辰居。

()

次韵张仲实读予近稿

平生穷到骨,不受世人怜。肠倒三江洗,诗凭万口镌。
旂常无可纪,衣钵尚堪传。今日如斯者,输君独妙年。
()
组合
诗经楚辞乐府宋词精选小学古诗初中古诗高中古诗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古诗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古诗十九首
类型
写景春天夏天秋天冬天咏物送别离别离愁田园边塞军旅贬谪羁旅写风写人写雨写雪写花写草梅花荷花菊花桃花牡丹杨柳松树月亮竹子山水西湖音乐美食游玩思乡写山写水长江庐山泰山黄河饮酒登高怀远怀古爱国题诗和诗爱情相思励志亲情思念伤感乐观赞颂归隐忆昔愤慨友情赠答挽诗奉和应制婉约闲适豪放喜悦地点节日春节气节叙事元宵节闺怨悼亡战争读书思亲哲理惜时人生讽刺闺思宫怨伤逝惜春客愁劝勉生活孤独感慨抒情寓言惆怅宴会写鸟访友沧桑伤春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除夕重阳节乐府忧国忧民咏史怀古壮志难酬怀才不遇愤世嫉俗托物言志

本站内容来源于搜索引擎及互联网,如果我们的某些资料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Copyright © 2023 古代文学网 鲁ICP备15025830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