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
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
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
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
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
- 翻译与注释
-
注释:
①悲风:凄厉的寒风。扬其波:掀起波浪。此二句比喻环境凶险。
②利剑:锋利的剑。这里比喻权势。结友:交朋友。何须:何必,何用。
③鹞:一种非常凶狠的鸟类,鹰的一种,似鹰而小。罗:捕鸟用的网。
④罗家:设罗网捕雀的人。
⑤捎:挥击;削破;除去。
⑥飞飞:自由飞行貌。摩:接近、迫近。“摩苍天”是形容黄雀飞得很高。译文:
高高的树木不幸时常受到狂风的吹袭,平静的海面被吹得不住地波浪迭起。
宝剑虽利却不在我的手掌之中,无援助之力而结交很多朋友又有何必?
你没有看见篱笆上面那可怜的黄雀,为躲避凶狠的鹞却又撞进了网里。
张设罗网的人见到黄雀是多么欢喜,少年见到挣扎的黄雀不由心生怜惜。
拔出利剑对着罗网用力挑去,黄雀才得以飞离那受难之地。
振展双翅直飞上苍茫的高空,获救的黄雀又飞来向少年表示谢意。
- 参考赏析
-
《野田黄雀行》赏析
前四句“游莫逐炎洲翠,栖莫近吴宫燕。吴宫火起焚尔窠,炎洲逐翠遭网罗。”言莫趋炎附势,追名逐利;
后二句“萧条两翅蓬蒿下,纵有鹰鹯奈若何”言避世自能远祸。
整理来说,此诗言淡泊避世之志,远祸全身之术。诗以鸟为喻,唤醒人们切莫趋炎附势,追名逐利;而应淡泊名利,与世无争,以达到老子所说的“夫唯不争,故无尤”的境界。
李白部分作品采用赋题的方法,但恢复古辞的立意,在体制上也恢复汉词的杂言体制。变齐梁无寄托之咏物为有寄托之体。另外,与齐梁呆板的赋题不同,李白之赋题常常是窥入题意,深入形容。如《野田黄雀行》。
此诗实为野田黄雀自幸之... [查看更多]
《野田黄雀行》鉴赏
⊙注释
⑴高树海水二句,喻环境之险恶。
⑵利剑,喻权力。
⑶鹞,yào,鹰类。罗,网。这句说,雀见鹞后失魂落魄,自投罗网。
⑷罗家,设罗捕雀的人。
⑸捎,shāo,除。一作“削”。
⑹摩,迫近。
⊙简析
曹植,前期作品多描写在邺城的安逸生活和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后期作品则充满愤激情绪,往往通过比兴寄托方法来抒写压抑的不平之感和要求个人自由解脱的心情。此诗即如是。通过黄雀投罗的比喻,抒写朋友遇难而自己无力援救的心情。“少年”以下几句,是诗人设想有权力的人能来加以援救。
http://wenxue.topmusic.cn... [查看更多]《野田黄雀行》赏析
全诗可分两段。前四句为一段。“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两句以比兴发端,出语惊人。《易》曰:“挠万物者莫疾乎风。”(《说卦》)谚曰:“树大招风。”则高树之风,其摧折破坏之力可想而知。“风”前又着一“悲”字,更加强了这自然景观所具的主观感情色彩。大海无边,波涛山立,风吹浪涌,楫摧樯倾,它和首句所描绘的恶劣的自然环境,实际是现实政治气侯的象征,曲折地反映了宦海的险恶风涛和政治上的挫折所引起的作者内心的悲愤与忧惧。正是在这样一种政治环境里,在这样一种心情支配下,作者痛定思痛,在百转千回之后,满怀悲愤喊出了“利剑不在掌,结交何须多”这一自身痛苦经历所得出的结论。没有权势便不必交友,这真是石破天... [查看更多]
- 其他资料
-
暂无资料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和颍川公秋夜诗
泬寥空色远。叶黄凄序变。洞浦落遵鸿。长飚送巢燕。
千秋流夕景。百籁含宵啭。峻雉聆金柝。曾台切银箭。
梁三朝雅乐歌 介雅 一
百福四象初。
万寿三元始。
拜献惟衮职。
同心协卿士。
北极永无穷。
南山何足拟。
癸亥三月薄游西湖时阮芸台开府杭州那绎堂尚书亦以谳事驻浙皆己酉同年也却寄以诗 其三
我本江东一步兵,多君千里致莼羹。湖楼小住听春雨,不为秋风作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