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古代文学网 > 诗文 > 唐代
绵谷回寄蔡氏昆仲

一年两度锦城游,前值东风后值秋。
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将别恨和心断,水带离声入梦流。
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
翻译与注释
译文:
一年曾经两次到锦城去游玩,头一次利春风第二次是秋天。
芳草有情碍马蹄不让我们走,彩云片片把楼阁层层来遮掩。
青山把我们隔断产生了别恨,绿水把离愁梦中送到我心田。
今天为你向锦官城回首眺望,只见绵州的乔木和淡淡云烟。

注释:
⑴绵谷:地名,今四川广元县。蔡氏昆仲:罗隐游锦江时认识的两兄弟。昆仲,称呼别人兄弟的敬词。
⑵两度:两次。锦城:又称锦里、锦官城,故址在今四川省成都市南。城,一作“江”。
⑶值:适逢,这里作“在”字解。东风:这里指刮东风的时候,指代春天。
⑷芳草:香草。碍马:碍住马蹄。
⑸别恨:离别之愁。
⑹离声:别离的声音。
⑺因君试回首:一作“不堪回首望”。君,指作者遇见的故人。
⑻淡烟:淡淡的烟雾。淡,一作“古”。乔木:主干明显而直立,分枝繁盛的木本植物。乔,一作“高”。绵州:州名,隋始置,治所在巴西县(今绵阳东),其辖地相当于今天四川省罗江上游以东,潼河以西江油、绵阳间的涪江流域。

参考资料:
1.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二):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157-159
2.尚作恩等.晚唐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205-206
参考赏析

《绵谷回寄蔡氏昆仲》赏析

 首联以赋体叙事,字里行间流露喜悦之情。锦江是名胜之地,能去游一次,已是很高兴、很幸福的了,何况是“一年两度”,又是在极适于游览的季节。两个“值”字,蕴含际此春秋佳日之意。这两句所携带的感情,直灌全篇。

  颔联具体写锦江游踪,极写所见之美,写景之笔濡染着浓烈的感情色彩。“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深得锦江美景的神韵,是全诗中最富有诗意的句子。这两句分别承“前值东风”与“后值秋”而来,写出诗人对锦江风物人情的留恋。上句写春景,下句写秋景。明明是诗人多情,沉醉于大自然的迷人景色,却偏将人的感情赋予碧草白云。春游锦城时,锦江畔春草芊眠,诗人为之流连忘返,诗中却说... [查看更多]

《绵谷回寄蔡氏昆仲》阅读及答案

绵谷回寄蔡氏昆仲【注】

罗隐

一年两度锦江游,前值东风后值秋。

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牵别恨和肠断,水带离声入梦流。

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注】绵谷:地名,今四川广元县。“蔡氏昆仲”是罗隐游锦江时认识的两兄弟。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查看更多]

其他资料

《绵谷回寄蔡氏昆仲》创作背景

诗题中的“蔡氏昆仲”,是罗隐游锦江时认识的两兄弟。在罗隐离开锦江,经过绵州回到绵谷以后,蔡氏兄弟还在成都,游览了成都风景名胜锦江之后,向成都东北行至绵谷(今四川广元县)时援笔吟成此诗。这首诗追忆昔游,抒发对友人的怀念之情。
作者介绍
罗隐

罗隐

罗隐(833年2月16日—910年1月26日),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人,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33年(大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 
猜你喜欢

奉和鲁望寒夜访寂上人次韵

院寒青霭正沈沈,霜栈干鸣入古林。
数叶贝书松火暗,一声金磬桧烟深。
陶潜见社无妨醉,殷浩谭经不废吟。
何事欲攀尘外契,除君皆有利名心。
()

西郊燕集

济济众君子,高宴及时光。群山霭遐瞩,绿野布熙阳。
列坐遵曲岸,披襟袭兰芳。野庖荐嘉鱼,激涧泛羽觞。
众鸟鸣茂林,绿草延高冈。盛时易徂谢,浩思坐飘飏。
眷言同心友,兹游安可忘。

()

太真香囊子

蹙金妃子小花囊,销耗胸前结旧香。
谁为君王重解得,一生遗恨系心肠。

()
组合
诗经楚辞乐府宋词精选小学古诗初中古诗高中古诗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古诗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古诗十九首
类型
写景春天夏天秋天冬天咏物送别离别离愁田园边塞军旅贬谪羁旅写风写人写雨写雪写花写草梅花荷花菊花桃花牡丹杨柳松树月亮竹子山水西湖音乐美食游玩思乡写山写水长江庐山泰山黄河饮酒登高怀远怀古爱国题诗和诗爱情相思励志亲情思念伤感乐观赞颂归隐忆昔愤慨友情赠答挽诗奉和应制婉约闲适豪放喜悦地点节日春节气节叙事元宵节闺怨悼亡战争读书思亲哲理惜时人生讽刺闺思宫怨伤逝惜春客愁劝勉生活孤独感慨抒情寓言惆怅宴会写鸟访友沧桑伤春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除夕重阳节乐府忧国忧民咏史怀古壮志难酬怀才不遇愤世嫉俗托物言志

本站内容来源于搜索引擎及互联网,如果我们的某些资料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Copyright © 2023 古代文学网 鲁ICP备15025830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