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古代文学网 > 诗文 > 唐代
长沙送李十一(衔)

与子避地西康州,洞庭相逢十二秋。
远愧尚方曾赐履,竟非吾土倦登楼。
久存胶漆应难并,一辱泥涂遂晚收。
李杜齐名真忝窃,朔云寒菊倍离忧。

(0)
翻译与注释

注释:
⑴首二句写久别重逢。避地,避乱而寄居异地。仇兆鳌注:“此诗,黄鹤编在大历五年。西康州,即同谷县。公以乾元二年(七五九)冬寓同谷,至大历五年(七七〇),为十二秋,此亦五年秋自衡归潭之一证也。”  

⑵此二句向朋友叙别后十二年来的行踪。上句用王乔事。《后汉书》卷一百十二《王乔传》,“乔为叶令,有神术,每月朔望常白县诣台朝,帝(明帝)怪其来数,而不见车骑,令太史伺望之。言其临至,辄有双凫飞来。于是候凫至,举罗张之,但得一只舄焉。乃诏上方诊视,则四年中所赐尚中官属履也。”上方,即尚方,是主作皇帝御用器物的官。公元七六四年,严武表荐杜甫为检校工部员外郎,赐绯鱼袋。故借尚方赐履来比为自赐绯。但这郎官是遥授的,一直挂名,未能登朝,所以说“远愧”。下句翻用王粲事。王粲作《登楼赋》,尽管也曾慨叹地说:“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但他毕竟还常去登楼,而我呢,则连楼也懒得去登了。见得为客日久。  
⑶此二句,上句感李衔对自己的友谊,坚如胶漆,历久不衰。应难并,料无人可比并。下句自伤从左拾遗贬官后遂一蹶不振。晚收,老去无成。正因己困泥涂,始益见李之胶漆。  
⑷末二句收到惜别。后汉李固和杜乔,李云和杜众,李膺和杜密,皆齐名,并称“李杜”。忝窃,杜甫自谦言有愧于与李衔齐名。这个齐名,当指仕宦,不指文章。末句即景合情。杜甫北人,送别在秋,故有朔云、寒菊的话。李衔这次大概是由长沙回长安的,这就更加引起杜甫的故国之思,所以说“倍离忧”。
参考赏析

暂无赏析

其他资料

《长沙送李十一(衔)》创作背景

这首诗当是公元七七〇年秋杜甫在长沙所作,和《暮秋将归秦留别湖南幕府亲友》应是同时之作,为杜甫最后的一首七律。这首诗里面有纪年的数字:“与子避地西康州,洞庭相逢十二秋。”杜甫和李衔在西康州避地之后,又在洞庭附近相逢已经“十二秋”了。西康州就是同谷县,杜甫以公元七五九年(乾元二年)冬寓同谷,历“十二秋”则为公元七七〇年(大历五年)。仇兆鳌看来认为这是“五年秋自衡归潭之一证”。关于“李杜齐名真忝窃”一句,按刘克庄《后村诗话》说法:“韩公(韩愈)字东野(孟郊),名籍(张籍)、湜(皇甫湜),而籍哭韩诗,乃有‘后学号韩张’之句。……甫、白真一行辈,而杜公云‘李杜齐名真忝窃’,其忠厚如此。”刘氏以李为指李白。或当时李衔曾以杜甫比李白,而杜甫表示不敢当。说亦可通。大约当杜甫晚年,已有李杜齐名之论。杨凭《赠窦牟》诗云:“直用天才众却瞋,应欺李杜久为尘。”凭,大历(唐代宗年号,公元七六六年至七七九年)中进士,年代与杜甫相接,已合称“李杜”,亦一佐证也。
作者介绍
杜甫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猜你喜欢

酬张卿夜宿南陵见赠

月出鲁城东,明如天上雪。鲁女惊莎鸡,鸣机应秋节。
当君相思夜,火落金风高。河汉挂户牖,欲济无轻舠。
我昔辞林丘,云龙忽相见。客星动太微,朝去洛阳殿。
尔来得茂彦,七叶仕汉馀。身为下邳客,家有圯桥书。
傅说未梦时,终当起岩野。万古骑辰星,光辉照天下。
与君各未遇,长策委蒿莱。宝刀隐玉匣,锈涩空莓苔。
遂令世上愚,轻我土与灰。一朝攀龙去,蛙黾安在哉。
故山定有酒,与尔倾金罍。

(0)

遣兴

骥子好男儿,前年学语时。问知人客姓,诵得老夫诗。
世乱怜渠小,家贫仰母慈。鹿门携不遂,雁足系难期。
天地军麾满,山河战角悲。傥归免相失,见日敢辞迟。

(0)

和尹懋秋夜游㴩湖二首 一

远水沈西日,寒沙聚夜鸥。
平湖乘月满,飞棹接星流。
黄叶鸣凄吹,苍葭扫暗洲。
愿移沧浦赏,归待颍川游。

(0)
组合
诗经楚辞乐府宋词精选小学古诗初中古诗高中古诗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古诗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古诗十九首
类型
写景春天夏天秋天冬天咏物送别离别离愁田园边塞军旅贬谪羁旅写风写人写雨写雪写花写草梅花荷花菊花桃花牡丹杨柳松树月亮竹子山水西湖音乐美食游玩思乡写山写水长江庐山泰山黄河饮酒登高怀远怀古爱国题诗和诗爱情相思励志亲情思念伤感乐观赞颂归隐忆昔愤慨友情赠答挽诗奉和应制婉约闲适豪放喜悦地点节日春节气节叙事元宵节闺怨悼亡战争读书思亲哲理惜时人生讽刺闺思宫怨伤逝惜春客愁劝勉生活孤独感慨抒情寓言惆怅宴会写鸟访友沧桑伤春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除夕重阳节乐府忧国忧民咏史怀古壮志难酬怀才不遇愤世嫉俗托物言志

本站内容来源于搜索引擎及互联网,如果我们的某些资料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Copyright © 2023 古代文学网 鲁ICP备15025830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