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峰如画碧参差,藤影风摇拂槛垂。
野径来多将犬伴,人间归晚带樵随。
看云客倚啼猿树,洗钵僧临失鹤池。
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
别匡山
- 翻译与注释
- 译文:
清晨,我远望匡山,但见青山如画,青翠的颜色深浅不一,树木参差不齐。
藤影随风飘动,垂到栏杆上。山间的小路上,行人大都带着一只家犬行走,晚归的农民们都背负着柴薪。
猿在树上喧叫,我倚树而立,看见大明寺里的僧人在失鹤池中洗吃饭的钵盂。
不是我不爱这秀丽的美景,只因我已决心将我的文才武艺全都投入到政治清明的时代,以开创一番事业。
注释:
参差碧,《彰明县志》作色参差。
槛,当指大明寺之栏干。
失鹤池,《彰明县志》作饲鹤池。
莫怪,《彰明县志》作莫谓。
清境,《彰明县志》作清景。
书剑,指文才武艺。明时,谓政治开明之时代。注释:
1.安旗著.李白诗秘要:三秦出版社,2001年06月第1版:7
2.李白.中华诗坛双璧:李白·杜甫名师名句: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3月1日:8-10
- 参考赏析
-
《别匡山》赏析
《别匡山》是唐朝诗人李白所作的七言律诗。此诗用美景和闲适生活来衬托壮志雄心,匡山美景和闲适生活固然让人安闲舒适,但诗人“无心恋”,“已将书剑许明时”,决心把自己的文韬武略奉献给清明的时代,表达了奋斗的豪情和高远的追求,表露出诗人欲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李白的诗主要有两种风格:一种为“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式的大气磅礴、雄奇浪漫之壮美,诸如《蜀道难》之类;一种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清新自然之优美。此诗应属后一类。
另外,此诗也透露出李白隐逸与入世的矛盾。诗人思想中有很深的隐逸情结,所以把家乡描绘得极其优美,且环境清幽,适于隐居。但毕竟身处大唐盛世,男儿志在四方,立志报国... [查看更多]
- 其他资料
-
《别匡山》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开元十二年(724),是当时二十四岁的李白在离开读书十载的匡山书院时写的。
这首诗是李白早期的重要作品,历代李白诗文集均未收录,仅见于四川彰明、江油二县县志。匡山位于李白故里青莲乡之北五十余里,是少年李白读书学剑之地,他曾在这里习居十年。本诗是他为了实现理想而决心离开故乡的抒情之作。注释:
1.安旗著.李白诗秘要:三秦出版社,2001年06月第1版:7
2.李白.中华诗坛双璧:李白·杜甫名师名句: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3月1日:8-10
3.郭宝玉,浮伟忠,张海波编著.唐诗宝鉴壮志凌云卷:陕西人民出版社,2010.03:45-46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醉时歌(赠广文馆博士郑虔)
诸公衮衮登台省,广文先生官独冷。
甲第纷纷厌粱肉,广文先生饭不足。
先生有道出羲皇,先生有才过屈宋。
德尊一代常轗轲,名垂万古知何用。
杜陵野客人更嗤,被褐短窄鬓如丝。
日籴太仓五升米,时赴郑老同襟期。
得钱即相觅,沽酒不复疑。
忘形到尔汝,痛饮真吾师。
清夜沈沈动春酌,灯前细雨檐花落。
但觉高歌有鬼神,焉知饿死填沟壑。
相如逸才亲涤器,子云识字终投阁。
先生早赋归去来,石田茅屋荒苍苔。
儒术于我何有哉,孔丘盗跖俱尘埃。
不须闻此意惨怆,生前相遇且衔杯。
酬吴七见寄
曲江有病客,寻常多掩关。又闻马死来,不出身更闲。
闻有送书者,自起出门看。素缄署丹字,中有琼瑶篇。
口吟耳自听,当暑忽翛然。似漱寒玉冰,如闻商风弦。
首章叹时节,末句思笑言。懒慢不相访,隔街如隔山。
尝闻陶潜语,心远地自偏。君住安邑里,左右车徒喧。
竹药闭深院,琴尊开小轩。谁知市南地,转作壶中天。
君本上清人,名在石堂间。不知有何过,谪作人间仙。
常恐岁月满,飘然归紫烟。莫忘蜉蝣内,进士有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