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涨侵高岸,春云裹乱山。
倒迁杨柳活,斜倚桔槔闲。
世味老方淡,花时晴最悭。
东风嗔懒动,故故撼柴关。
- 翻译与注释
- 暂无翻译和注释
- 参考赏析
-
《即事》赏析
这首诗描写山村午景,从日暖花繁的景象来看,正是春末或夏初时分,脚下的小路似乎也感到了节候的温暖,路上绿草如茵,满山的野花在阳光下更显得繁茂艳丽。首联由小径写到山色,徐徐展开,像是电影中由近到远地拉开了镜头,有一种身临其景,历历在目的印象。
颔联以“纵横”、“高下”为对,工稳恰切,而且经纬交错,构成了一幅谐和匀称的画面:一道河水曲折流过,村中高高低低地散布着几户人家。自由宁静的气氛于言外可见。而“纵”与“横”、“高”与“下”,本身又各自对应,可见诗人烹字炼句的功夫;又以“一”与“数”相对,运用了数字的概念,遂令画面更加清晰可辨。
颈联进一步表现了诗人炼句... [查看更多]
《即事》鉴赏
【注释】:
即事二首是两首写夏天景物的诗。第一首写夏日已深,不从温度升高方面形容,却从母燕已经孵出雏燕,而且还能告诉皱燕,夏日已深,虽有绿槐,但井未能布满中庭使其感到阴凉种种涉想着笔,则物候自见。接下去,又是一转,不写夏日,却写夏雨,不写雨后之凉,却写无人察觉的芭蕉之长。这一在动中见静的写法,也在读者意料之外。再者,三四两句,若写成散文,便是:一雨之后,芭蕉展尽数尺之心,而无人见到。同样,下一首的三四句则应写成:钩帘卧看,百顷风烟之上,有青云载雨飘过。我国古代诗歌,特别是今体律绝,具有严格的韵律,当语法与韵律发生矛盾无法统一的时候,诗人一般是还就韵律而不顾语法的。
第二首写转晴... [查看更多]《即事》赏析
旧时注释家都称赞此诗“写景之妙”,清代的黄生说这首诗“可作暮春山居图看”。
第一句,“暮春三月巫峡长”。自重庆奉节到湖北宜昌之间的长江两岸,层峦叠嶂,无处不峡,其中最险者称“三峡”。晋代左思的《蜀都赋》中就写道:“经三峡之峥嵘。”但历代关于三峡的名称的说法不一,如明月峡、黄牛峡也曾被列入三峡中,在杜诗中也有“三峡传何处”的发问句。通常习惯上把瞿唐峡、巫峡和西陵峡称为三峡。在三峡中,巫峡数长,所谓“巴东三峡巫峡长”。暮春,春将过去。在唐代以前,南北朝人写诗,不时表达惜春的感情,如“无令春色晚”,“处处春心动,常惜光阴移”,“不愁花不飞,倒畏花飞尽”,等等。杜甫写“暮春三... [查看更多]
《即事》阅读及答案
即 事
夏完淳
复楚情何极,亡秦气未平。
雄风清角劲,落日大旗明。
缟素酬家国,戈船决死生。
胡笳千古恨,一片月临城。
【注】夏完淳:明末少年抗清英雄,著名诗人。此诗是清顺治三年(1646)参加抗清义军后所作。当时南明都城南京已为清军所破,鲁王逃亡下海,作者的父亲也兵败殉国。
11.首联运用了什么手法?表... [查看更多]
《即事》赏析
第一首诗的起笔即化用“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一语,点明主题,并以感情急切、激愤的“情何极”、“气未平”定下了全篇悲壮激越的基调,表达出作者誓灭清人,恢复明朝的强烈爱国情感。接下来由情入景,写道:雄风中,传来军中的号角声;红日里,飘动着战旗。用“角”与“旗”两个意象,用“劲”与“明”两个醒目的词,突出体现义军庄严、雄壮的军威。“缟素酬家国,戈船决死生”是写誓死报效国家,是开篇“复楚”“亡秦”的补充。“酬家国”是目的,“决死生”是决心,鲜明的突出了为雪耻复国而生死决战的惨烈情怀。最后,以悲凉的胡笳与凄冷的月色来渲染义军战斗的艰苦和作者的悲凉心情。
诗之一三联直抒抗敌复国之志... [查看更多]
- 其他资料
-
暂无资料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约周希稷游湖上园
句法参同李翰林,风流依约谢宣城。
放怀应喜醉三日,听曲知无误一声。
箬叶露方高石室,桂枝香谱度银笙。
西清东观迟归去,相就盘跚勃窣行。
次韵陆南宫晨起有感
駡坐非真豪,挂冠岂实高。
畸迹烟雨埋,客气利禄鏖。
曷若大丈夫,本志轻旂旄。
无择眼界平,芬馨等羶臊。
机息箭自空,讵复论弓櫜。
先生博达姿,阂世江河滔。
器吞子贡琏,才夺东方袍。
出处日两忘,居朝隠蓬蒿。
一代能几人,称提付郎曹。
饭熟菜亦香,但教齿牙牢。
癸未老人生旦
昔人端为祈黄耈,再拜慇懃扶大斗。
吾翁今年九十一,儿从两岁贫无酒。
趋庭何以祝弥诞,盈把菊花空在手。
嗅香嚼蕊当甘旨,翁亦怡然如适口。
人生贫富在分定,独是期颐世稀有。
翁余九十儿七十,膝下庞眉仍皓首。
若将此事较人间,岂非造物意愈厚。
因兹歷歷诏儿孙,自古悦亲惟孝友。
上惇下睦无间言,一门和气薰蒸久。
虽无旨酒奉杯酌,意乐心宽亲自寿。
更于大节保终始,立身扬名以垂后。
世上荣亲无若此,何必金章并紫绶。
南邻白酒况可赊,丰俭随家惟用缶。
年年此举谅不难,甲子无穷环癸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