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游人都上十三楼。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菰黍连昌歜,琼彝倒玉舟。谁家水调唱歌头。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
- 翻译与注释
-
注释:
①游人:指游玩的人。出自苏轼《泛舟城南会者五人分韵赋诗得人皆苦炎字》:桥上游人夜未厌,共依水槛立风檐。十三楼:宋代杭州名胜。竹西:扬州亭名。本句意谓杭州十三楼歌唱奏乐繁华,不必再羡慕前代扬州的竹西了。扬州:淮河以南、长江流域东南地区,《周礼》称东南曰扬州。
②菰黍:指粽子。菰,本指茭白,此指裹棕的菰叶。昌歜:宋时以菖蒲嫩茎切碎加盐以佐餐,名昌歇。琼彝:玉制的盛酒器皿。玉舟:玉制的酒杯。水调唱歌头:即唱水调歌头。译文:
山色与歌女黛眉浓聚一样绿,碧波就像人的朦胧醉眼一样流。人们都爱登上十三楼,不再羡慕竹西歌吹的古扬州。
菰米软糕菖蒲菜,玉壶向玉杯倾倒着美酒。不知谁家唱起水调歌头,歌声绕着青山飞去晚云又将它挽留。
- 参考赏析
-
《南歌子·游赏》赏析
这首词写的是杭州的游赏之乐,但并非写全杭州或全西湖,而是写宋时杭州名胜十三楼,这十三楼是临近西湖的一个风景点。有这样的记载:“十三间楼去钱塘门二里许。苏轼治杭日,多治事于此。”此词以写十三楼为中心,但并没有将这一名胜的风物作细致的刻画,而是用写意的笔法,着意描绘听歌、饮酒等雅兴豪举,烘托出一种与大自然同化的精神境界,给人一种飘然欲仙的愉悦之感;同时,对比手法的运用也为此词增色不少,十三楼的美色就是通过与竹西亭的对比而突现出来的,省了很多笔墨,却增添了强烈的艺术效果。此外,移情的作用也不可小看。作者利用歌眉与远山、目光与水波的相似,赋予远山和水波以人的感情,创造出“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 [查看更多]
- 其他资料
-
暂无资料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祝英台近 题贝涧香千墨盦图
薜萝风,藤葛雨。回首旧樵路。怪石排衙,都让逸人屦。
羡君痴嗜虫鱼,盟坚碑版,只一片、韩陵堪语。
云烟聚。几番得宝歌翻,不为阿娇赋。金石编成,欧九莫须妒。
他时桃缀新花,墨题古艳,迟醉我,乱红深坞。
眼儿媚·黄昏小宴史君家
黄昏小宴史君家。梅粉试春华。暗香素蕊,横枝疏影,月淡风斜。更饶红烛枝头挂,粉蜡斗香奢。元宵近也,小园先试,火树银花。
一翦梅·冷艳幽香冰玉姿
冷艳幽香冰玉姿。
占断孤高,压尽芳菲。
东君先暖向南枝。
要使天涯,管领春归。
不受人间莺蝶知。
长是年年,雪约霜期。
嫣然一笑百花迟。
调鼎行看,结子黄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