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古代文学网 > 诗文 > 宋代
渔家傲

道德文章传几世。
到君合上三台位。
自是君家门户事。
当此际。
鬼山正抱西江水。
三万六千排日醉。
鬓毛只恁青青地。
江里石头争献瑞。
分明是。
中间有个长生字。

()
翻译与注释
暂无翻译和注释
参考赏析

《渔家傲》赏析

  这是一首记梦词,形象奇幻,意境缥缈,富有浓郁的浪漫气息。

  词一开头,便展现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卷。这样的境界开阔大气,为唐五代以及两宋词所少见。写天、云、雾、星河、千帆,景象已极壮丽,其中又准确地嵌入了几个动词,则绘景如活,动态俨然。“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而“转”、“舞”两字,则将词人在风浪颠簸中的感受,逼真地传递给读者。所谓“星河欲转”,是写词人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银河似乎在转动一般。“千帆舞”,则写海上刮起了大风,无数的舟船在风浪中飞舞前进。船摇帆舞,星河欲转,既富于生活的... [查看更多]

《渔家傲》阅读及答案

渔家傲

朱敦儒

谁转琵琶弹侧调,征尘万里伤怀抱。客散黄昏庭院悄,灯相照,春寒燕子归来早。

可惜韶光虚过了,多情人已非年少。只恐莺啼春又老,知音少,人间何处寻芳草。

15.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词的一、二句运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叙写了词人听到琵琶声而引起的无限感慨。

B.“征尘万里”点明了客居他乡的处境,“伤怀抱”一... [查看更多]

《渔家傲》阅读及答案

渔家傲

朱敦儒

谁转琵琶弹侧调,征尘万里伤怀抱。客散黄昏庭院悄,灯相照,春寒燕子归来早。

可惜韶光虚过了,多情人已非年少。只恐莺啼春又老,知音少,人间何处寻芳草。

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征尘万里”点明了客居他乡的处境,“伤怀抱”一词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

B.[查看更多]

《渔家傲》阅读及答案

渔家傲

朱敦儒

谁转琵琶弹侧调,征尘万里伤怀抱。客散黄昏庭院悄,灯相照,春寒燕子归来早。

可惜韶光虚过了,多情人已非年少。只恐莺啼春又老,知音少,人间何处寻芳草。

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词的一、二句运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叙写了词人听到琵琶声而引起的无限感慨。

[查看更多]

《渔家傲》阅读及答案

渔家傲

李清照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沈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清平乐

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查看更多]

其他资料

暂无资料

作者介绍
辛弃疾

辛弃疾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猜你喜欢

西江月·水霁芹香燕觜

水霁芹香燕觜,林深风暖莺吭。
一春心事锦机傍。
忘却寻芳模样。
柳絮池塘昼午,梨花院落昏黄。
阑干曲曲是回肠。
倚到西厢月上。

()

梧桐树·四更里

四更里,云收彻。海底星龟弄明月。处处琼花结。火候抽添按时节。子午氤氲降红屑。猛把天机泄。

()

西江月·一自东君去後

一自东君去後,几多恩爱暌离。
频凝泪眼望乡畿。
客路迢迢千里。
顾我风情不薄,与君驿邸相随。
参军虽死不须悲。
幸有连枝同气。

()
组合
诗经楚辞乐府宋词精选小学古诗初中古诗高中古诗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古诗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古诗十九首
类型
写景春天夏天秋天冬天咏物送别离别离愁田园边塞军旅贬谪羁旅写风写人写雨写雪写花写草梅花荷花菊花桃花牡丹杨柳松树月亮竹子山水西湖音乐美食游玩思乡写山写水长江庐山泰山黄河饮酒登高怀远怀古爱国题诗和诗爱情相思励志亲情思念伤感乐观赞颂归隐忆昔愤慨友情赠答挽诗奉和应制婉约闲适豪放喜悦地点节日春节气节叙事元宵节闺怨悼亡战争读书思亲哲理惜时人生讽刺闺思宫怨伤逝惜春客愁劝勉生活孤独感慨抒情寓言惆怅宴会写鸟访友沧桑伤春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除夕重阳节乐府忧国忧民咏史怀古壮志难酬怀才不遇愤世嫉俗托物言志

本站内容来源于搜索引擎及互联网,如果我们的某些资料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Copyright © 2023 古代文学网 鲁ICP备15025830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