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筝一弄湘江曲,
声声写尽湘波绿。
纤指十三弦,
细将幽恨传。
当筵秋水慢,
玉柱斜飞雁。
弹到断肠时,
春山眉黛低。
- 翻译与注释
-
注释:
①弄:演奏乐曲。湘江曲:曲名,即《湘江怨》。相传舜帝南巡苍梧,二妃追至南方,闻舜卒,投江而死。后人以此为题材写成乐曲。秋水:秋天的水,比喻人(多指女人)清澈明亮的眼睛。
②慢:形容眼神凝注。玉柱斜飞雁:古筝弦柱斜列如雁行,故又称雁柱。春山:喻美人的眉峰。眉黛:古代女子用黛画眉,故称眉为眉黛,黛,青黑色的颜料。译文:
她拨响音色哀怨的筝,弹奏了如此凄美的一曲,一声声愁绪,仿如碧波荡漾的湘水。她的纤纤玉指,划过十三根筝弦,细腻地传达出内心浓稠的怨恨。
面对宴间宾客,她清澈的目光缓缓流动,筝柱斜列着,仿佛斜行的大雁的行列。当曲调弹响到最哀伤的那一刻,她仿如春山般的两道黛眉,就这样慢慢地低垂了下去。
- 参考赏析
-
《菩萨蛮·哀筝一弄湘江曲》赏析
这是一首写歌女弹筝的词,或有所寄托,或纯写眼中所见之人,耳中所闻之曲,不必深究。
开篇先点出乐曲的格调,首先,用的是筝,而筝声向来苍凉柔婉,适合表现哀怨、哀愁的情绪,而歌女所弹奏的也正是类似湘江故事的哀伤曲调。乐曲本是要靠耳听,而无法目见的,但词人却突然从听觉转向视觉,说“声声写尽湘波绿”。这种修辞手法叫作“通感”,也称“移觉”,即将不同感官所感受到的诸如听觉、视觉、触觉、嗅觉等感触沟通起来。因为文字最方便描写的是视觉,而对于听觉则相对难以描摹,所以用视觉来比拟听觉——澄碧的湘流。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说,确实易使人产生哀愁的情感.于是便以通感的手法来比喻筝曲。
<... [查看更多]
- 其他资料
-
暂无资料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回波词·回波尔时佺期
回波尔时佺期,流向岭外生归。
身名已蒙齿录,袍笏不复牙绯。
小重山·红叶伤心月午楼
红叶伤心月午楼。
袭人风细细,远烟浮。
瞢腾醉眼不禁秋。
追旧事,拍塞一怀秋。
心绪两悠悠。
东阳消瘦损,甚风流。
莺声绕红楼·十亩梅花作雪飞
十亩梅花作雪飞。冷香下、携手多时。
两年不到断桥西。长笛为予吹。
人妒垂杨绿,春风为、染作仙衣。
垂杨却又妒腰肢。近平声前舞丝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