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古代文学网 > 诗文 > 南北朝
扬州法曹梅花盛开

兔园标物序,惊时最是梅。
衔霜当路发,映雪拟寒开。
枝横却月观,花绕凌风台。
朝洒长门泣,夕驻临邛杯。
应知早飘落,故逐上春来。

()
翻译与注释

译文:
园林里的变化容易看出物候时序的转换,最其中最能标志时节变化的就是梅花。
梅花不怕霜雪、不畏风寒,在零霜下雪的时候,它就在路边开放了。
梅花枝叶横斜在却月观外,怒放的梅花掩映着凌风台。
梅花盛开的时候可以使被遗弃者见之有感而落泪,也可以使钟情的人触景兴怀而勃发。
梅花应该也知道自己会早早飘落,所以赶在孟春正月就开起花来了。

注释:
①兔园:本是汉梁孝王的园名,这里借指扬州的林园。标:标志。物序:时序,时节变换。
②拟:比,对着。
③却月观:扬州的台观名。凌风台:扬州的台观名。
④长门:汉宫名。汉武帝曾遗弃陈皇后于长门宫,司马相如为她写过一篇《长门赋》。临邛:汉县名,司马相如曾在临邛饮酒,结识了卓文君。
⑤上春:即孟春正月。

参考赏析

《扬州法曹梅花盛开》鉴赏

  第399页[①]兔园:本是汉梁孝王的园名,这里借指扬州的林园。标:标志。物序:时序,时节变换。这两句是说,在花园里是容易看出时节的变化的,其中最使人惊异、最能标志时节变化的就是梅花。
  第399页[②]拟:比,对着。这两句是说,梅花不怕霜雪、不畏风寒,在零霜下雪的时候,它就在路边开放了。
  第399页[③]却月观、凌风台:可能都是扬州的台观名。这两句是说,梅花在台观周围开得很盛。
  第400页[④]长门:汉宫名。汉武帝曾遗弃陈皇后于长门宫,司马相如为她写过一篇《长门赋》。临邛:汉县名,司马相如曾在临邛饮酒,结识了卓文君。这两句是说,梅花盛开的时候可以使被遗弃者见之有... [查看更多]

《扬州法曹梅花盛开》赏析

  这首诗以咏梅为题,处处围绕着一个“梅”字落笔,描绘出了一幅凌寒独放的早梅图。

  诗一开头就标出兔园是因为建安王萧伟与梁孝王刘武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史记·粱孝王世家》云:“于是孝王筑东苑,方三百余里。广睢阳城七十里。大治宫室,为复道,自宫连属于平台三十余里。得赐天子旌旗,出从千乘万骑。东西驰猎,拟于天子。出言跸,入言警。招延四方豪杰,自山以东游说之士莫不毕至。”而建安王萧伟《梁书》本传云:“伟少好学,笃诚通恕,趋贤重士,常如不及。由是四方游士、当世知名者,莫不毕至。齐世,青溪宫改为芳林苑。天监初,赐伟为第,伟又加穿筑,增植嘉树珍果,穷极雕丽,每与宾客游其中,命从事中郎萧子... [查看更多]

其他资料

暂无资料

作者介绍
何逊

何逊

南朝梁诗人,字仲言,东海郯(今山东省苍山县长城镇)人,何承天曾孙,宋员外郎何翼孙,齐太尉中军参军何询子。八岁能诗,弱冠州举秀才,官至尚书水部郎。诗与阴铿齐名,世号阴何。文与刘孝绰齐名,世称何刘。其诗善於写景,工于炼字。为杜甫所推许,有集八卷,今失传,明人辑有何水部集一卷。后人称“何记室”或“何水部”。 
猜你喜欢

闲居对雨诗

四溟飞旦雨。
三径绝来游。
震位雷声发。
离宫电影浮。
山云遥似带。
庭叶近成舟。
茅檐下乱滴。
石窦引环流。
寄言一高士。
如何麦不收。

()

夜梦一道人见访相与语甚久颇及宗乘中事因戏之曰仙家亦学佛耶其人笑曰仙佛岂有二哉觉而异之作诗纪其事

北风吹云肃天宇,蕙帐寒生月当户。
颓然就枕睡思浓,魂梦悠悠迷处所。
仙宫胜士肯见临,促席从容陪软语。
自言本事清虚君,学佛求仙两无阻。
云軿白日降遥空,天衣飘飘袖轻举。
方诸宫深云海阔,金碧禅房隔烟雨。
与君粗有香火缘,聊复东来相劳苦。
方游崑阆还无期,君住世间须善为。
尘劳足厌不须厌,等是实相夫何疑。
前身自是尘外人,端为世缘縻此身。
重闻妙语发深省,若更离尘佛亦尘。
方平羽节何时来,道宫佛庙随烟埃。
未须苦说扬尘事,东海波声正似雷。

()

和张叔夏梅岭 其二

一岭江梅烂熳芳,追陪杖屦兴偏长。
山幽日转移疏影,人静风回度暗香。
从尔轻肥多宴赏,嗟予清健对时康。
他年自许调金鼎,绝味应当献帝王。

()
组合
诗经楚辞乐府宋词精选小学古诗初中古诗高中古诗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古诗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古诗十九首
类型
写景春天夏天秋天冬天咏物送别离别离愁田园边塞军旅贬谪羁旅写风写人写雨写雪写花写草梅花荷花菊花桃花牡丹杨柳松树月亮竹子山水西湖音乐美食游玩思乡写山写水长江庐山泰山黄河饮酒登高怀远怀古爱国题诗和诗爱情相思励志亲情思念伤感乐观赞颂归隐忆昔愤慨友情赠答挽诗奉和应制婉约闲适豪放喜悦地点节日春节气节叙事元宵节闺怨悼亡战争读书思亲哲理惜时人生讽刺闺思宫怨伤逝惜春客愁劝勉生活孤独感慨抒情寓言惆怅宴会写鸟访友沧桑伤春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除夕重阳节乐府忧国忧民咏史怀古壮志难酬怀才不遇愤世嫉俗托物言志

本站内容来源于搜索引擎及互联网,如果我们的某些资料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Copyright © 2023 古代文学网 鲁ICP备15025830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