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古代文学网 > 诗文 > 明代
将进酒

今日何日,景媚辰良。嘉客四五,杂坐高堂。主人罗广宴,炮兔炙肥羊。

金壶注清酒,放歌笑千场。安能坐愁郁,徒使须发苍。

君不见阿房峥嵘高入天,楚兵入关三月烟。又不见柞宫桂馆通沧海,茂陵孤坟竟何在。

不如刘伯伦,杯行到手不肯停。天地且以为席幕,睨视贵介如螟蛉。

今日乐相乐,急管交繁丝。清歌声宛转,华烛光参差。

对酒不痛饮,孤负夭桃枝。拔剑自起舞,向君肝胆披。

黄金去还来,国士难与期。男儿堕地抱意气,何用碌碌钱刀为。

()
翻译与注释
暂无翻译和注释
参考赏析

《将进酒》赏析

  这首诗将一个宴饮歌舞的场面写的缤纷绚烂,有声有色,形神兼备,兴会淋漓,并且以精湛的艺术技巧表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切体验。

  这首诗的前五句描写一幅奇丽熏人的酒宴图,场面绚丽斑斓,有声有色,给读者极强烈的感官刺激。作者似乎不遗余力地搬出华艳词藻、精美名物,目不暇接:“琉璃钟”、“琥珀浓”、“真珠红”、“烹龙炮风”、“罗帏绣幕”,作者用这样密集的华丽字眼描绘了一场华贵丰盛的筵宴。其物象之华美,色泽之瑰丽,简直无以复加。

  诸物象之间没有动词连接,就像一组蒙太奇镜头,将画面与画面按照内在逻辑顺序一一呈现出来。杯、酒、滴酒的槽床……这些具体意象的相继出现,给读者酒宴... [查看更多]

《将进酒》赏析

  《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短箫铙歌的曲调,标题的意思为“劝酒歌”,内容多是咏唱喝酒放歌之事。这首诗约作于天宝十一载(公元752年),他当时和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老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作客,作者正值仕途遇挫之际,所以借酒兴诗,来了一次酣畅淋漓的抒发。在这首诗里,李白“借题发挥”,借酒消愁,感叹人生易老,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心情。

  这首诗十分形象的体现了李白桀骜不驯的性格:对自己充满自信、孤高自傲、热情豪放,“天生我才必有用”、“人生得意须尽欢”。全诗气势豪迈,感情豪放,言语流畅,具有极强的感染力。李白咏酒的诗歌非常能体现他的个性,思想内容深沉,艺术表现成熟。《将进酒》即为代其表作... [查看更多]

《将进酒》赏析二

  将进酒,唐代以前乐府歌曲的一个题目,内容大多咏唱饮酒放歌之事。在这首诗里,李白“借题发挥”借酒浇愁,抒发自己的愤激情绪。这首诗非常形象的表现了李白桀骜不驯的性格:一方面对自己充满自信,孤高自傲;一方面在政治前途出现波折后,又流露出纵情享乐之情。全诗气势豪迈,感情奔放,语言流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李白咏酒的诗篇极能表现他的个性,这类诗固然属长安放还以后所作,思想内容更为深沉,艺术表现更为成熟。《将进酒》即其代表作。

  《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短箫铙歌的曲调,题目意绎即“劝酒歌”,故古词有“将进酒,乘大白”云。作者这首“填之以申己意”(萧士赟《分类补注李太白诗... [查看更多]

其他资料

暂无资料

作者介绍
顾璘

顾璘

顾璘(1476~1545)明代官员、文学家。字华玉,号东桥居士,长洲(今江苏省吴县)人,寓居上元(今江苏省南京市),有知人鉴。弘治间进士,授广平知县,累官至南京刑部尚书。少有才名,以诗著称于时,与其同里陈沂、王韦号称“金陵三俊”,后宝应朱应登起,时称“四大家”。著有《浮湘集》、《山中集》、《息园诗文稿》等。其曾评注杨士弘《唐音》。
猜你喜欢

召赴京师别豫章 其一

天子图全念用兵,国公承命任专征。不烦麾下驱驰日,已定山东七十城。

自古庙堂求胜算,只今河洛遂欢迎。小臣愧乏旬宣力,愿竭愚衷答圣明。

()

钦圣皇后挽辞二首 其二

苍黄大策中先定,汹涌奸言外独惊。可但触山忧地坼,只应鍊石见天成。

江湖自昔波涛远,日月如今昼夜明。尽作儿啼送文母,不知箫鼓若为声。

()

长亭怨慢 送丁蕴珏表姨

绿窗几度留难住。懊恼相逢,反添离绪。剪烛清谈,一般怀抱愁如许。

怊怅无计,只怕听、临歧语。皓月太无情,却照尽、悲欢千古。

便总把吴刚斧借,也怎划愁千缕。炎凉阅遍,况秋更悲羁旅。

第一是、只恨江潮,但浩漫、偏催人去。念此别天涯,重话苍野何处。

()
组合
诗经楚辞乐府宋词精选小学古诗初中古诗高中古诗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古诗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古诗十九首
类型
写景春天夏天秋天冬天咏物送别离别离愁田园边塞军旅贬谪羁旅写风写人写雨写雪写花写草梅花荷花菊花桃花牡丹杨柳松树月亮竹子山水西湖音乐美食游玩思乡写山写水长江庐山泰山黄河饮酒登高怀远怀古爱国题诗和诗爱情相思励志亲情思念伤感乐观赞颂归隐忆昔愤慨友情赠答挽诗奉和应制婉约闲适豪放喜悦地点节日春节气节叙事元宵节闺怨悼亡战争读书思亲哲理惜时人生讽刺闺思宫怨伤逝惜春客愁劝勉生活孤独感慨抒情寓言惆怅宴会写鸟访友沧桑伤春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除夕重阳节乐府忧国忧民咏史怀古壮志难酬怀才不遇愤世嫉俗托物言志

本站内容来源于搜索引擎及互联网,如果我们的某些资料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Copyright © 2023 古代文学网 鲁ICP备15025830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