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古代文学网 > 诗文 > 明代
渡易水

并刀昨夜匣中鸣,
燕赵悲歌最不平。
易水潺湲云草碧,
可怜无处送荆卿!

()
翻译与注释

注释:
①并刀:并州(今山西省太原市一带)产的刀,以锋利著名,后常以之指快刀。指宝刀、宝剑。匣中鸣:古人形容壮士复仇心切,常说刀剑在匣子里发也叫声。燕赵:战国时的两个诸侯国,分别在今河北省和山西省地区。古时燕赵出过不少侠客义士,干出了很多悲壮的事情。
②易水:源出河北首易县西,东流至定兴县西南与拒马河汇合。古时是燕国南部的一条大河。潺潺:河水缓缓流动的样子。荆卿:即荆轲,战国时卫国人。

译文:
昨天夜里,并刀在匣子发出愤懑、郁结的声音,燕赵这一带自古多义士,慷慨悲歌,意气难平。
易水慢慢地流着,天青草绿,河山依旧,可惜到哪里再去找荆轲那样的壮士,来为他送行呢?

参考赏析

《渡易水》鉴赏

【注释】:
①易水--源出河北首易县西,东流至定兴县西南与拒马河汇合。古时是燕国南部的一条大河。
②并刀--并州(今山西省太原市一带)产的刀,以锋利著名。指宝刀、宝剑。匣中鸣--古人形容壮士复仇心切,常说刀剑在匣子里发也叫声。
③燕赵--战国时的两个诸侯国,分别在今河北省和山西省地区。古时燕赵出过不少侠客义士,干出了很多悲壮的事情。
④潺元--河水缓缓流动的样子。
⑤荆卿--即荆轲,战国时卫国人。被燕太子拜做上卿。太子丹了去秦国行刺秦王,并亲自送他渡过易水。这两句说:易水慢慢地流着,天青草绿,河山依旧,可惜到哪里再去找荆轲那样的壮士,来为他送行呢?
[查看更多]

《渡易水》赏析

  明末的诗人,生逢异族入侵之时,面临国破家亡的严重威胁,凡有点民族感情的,都该有志可抒,有情可表。然而,怎样下笔成诗,如何抒情达意,却也有高下之分。 

  怀古诗不同于咏史诗那样歌咏史实或以诗论史,而是重在抒写诗人由古人古事所触发的思想感情,即所谓“言近旨远”。此诗前二句托物言志,以并刀夜鸣写出报国的志向,后二句即景抒倩,从眼中所见易水实景,引出对国事的无限隐忧。全诗运思深沉,情怀激荡,苍凉悲壮,可入司空图《诗品》所言“悲概”一类。 

  言志二句:“并刀昨夜匣中鸣,燕赵悲歌最不平”,志由物显,报国的急切愿望由并刀夜鸣来展现,虽壮怀激烈,但不是架空高论,粗犷叫器... [查看更多]

其他资料

暂无资料

作者介绍
陈子龙

陈子龙

陈子龙(1608—1647)明末官员、文学家。初名介,字卧子、懋中、人中,号大樽、海士、轶符等。汉族,南直隶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崇祯十年进士,曾任绍兴推官,论功擢兵科给事中,命甫下而明亡。清兵陷南京,他和太湖民众武装组织联络,开展抗清活动,事败后被捕,投水殉国。他是明末重要作家,诗歌成就较高,诗风或悲壮苍凉,充满民族气节;或典雅华丽;或合二种风格于一体。擅长七律、七言歌行、七绝,被公认为“明诗殿军”。陈子龙亦工词,为婉约词名家、云间词派盟主,被后代众多著名词评家誉为“明代第一词人”。 
猜你喜欢

题郑提学孔明敬斋

恭惟方寸心,表里无将凶。
妍丑物不逃,宇宙大明镜。
时开复时阖,静定动亦定。
孰为磨且奁,尘垢敢吾竞。
徐步冲牙和,俨立章甫正。
威严修德容,戒惧毓景行。
典谟冠百王,首言钦恭敬。
慎寅与只让,惴惴远机阱。
怠慢惟不敢,兹其所以圣。
三畏四勿传,孔颜曾思孟。
洛学至正叔,主一肃正命。
乾淳朱逮张,铭箴互规咏。
奥室鬼神临,寐枕雷霆迸。
凛若对庙祭,严于听军令。
古君子必尔,持身以莅政。
保家云仍长,理国强以靓。
繄予幼不学,乃有东家郑,
一谨御万邪,道涯自孤泳。
何当跻公堂,幽话听犀柄。

()

最高楼 次前韵

文章好,自得似风漪。不定似棋围。郢人斫垩元无迹,仙家种玉不论畦。子能之,吾耄矣,奈何兮。都占断野芳花与月。更带却野亭风与雪。情放旷,境清夷。木瓜暂比空函往,琼瑶已报满车归。怪天孙,浑不藉,

()

刘元煇来三首

君宅蒲荷岸,吾庐槿菊篱。
相望能几步,不见动逾时。
老更甘清苦,閒应笑拙痴。
门迎到花底,衔袖有新诗。

()
组合
诗经楚辞乐府宋词精选小学古诗初中古诗高中古诗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古诗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古诗十九首
类型
写景春天夏天秋天冬天咏物送别离别离愁田园边塞军旅贬谪羁旅写风写人写雨写雪写花写草梅花荷花菊花桃花牡丹杨柳松树月亮竹子山水西湖音乐美食游玩思乡写山写水长江庐山泰山黄河饮酒登高怀远怀古爱国题诗和诗爱情相思励志亲情思念伤感乐观赞颂归隐忆昔愤慨友情赠答挽诗奉和应制婉约闲适豪放喜悦地点节日春节气节叙事元宵节闺怨悼亡战争读书思亲哲理惜时人生讽刺闺思宫怨伤逝惜春客愁劝勉生活孤独感慨抒情寓言惆怅宴会写鸟访友沧桑伤春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除夕重阳节乐府忧国忧民咏史怀古壮志难酬怀才不遇愤世嫉俗托物言志

本站内容来源于搜索引擎及互联网,如果我们的某些资料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Copyright © 2023 古代文学网 鲁ICP备15025830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