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古代文学网 > 诗文 > 金朝
水龙吟·素丸何处飞来

素丸何处飞来,照人只是承平旧。兵尘万里,家书三月,无言搔首。几许光阴,几回欢聚,长教分手。料婆娑桂树,多应笑我,憔悴似,金城柳。不爱竹西歌吹,爱空山、玉壶清书。寻常梦里,膏车盘谷,*舟枋口。不负人生,古来惟有,中秋重九。愿年年此夕,团栾儿女,醉山中酒。

()
翻译与注释

译文:

皎洁的明月从哪里飞来?和承平时候一样圆,一样亮。我在万里之外打仗,数封家书,也让我无语,只得骚首。多少载光阴,多少次欢聚,到头来我们也只能分开。盘旋舞动的桂树大概应该笑话我,和金城的柳树那样憔悴。

我不喜欢竹笛的嘈杂,只爱空空的山谷,和那将天空照亮的清冷明月。在梦中,我们一起追随到岸边,在水中撑船。自古以来,只有中秋节和重阳节,能让我不负一生的快乐。盼望每年的今日,我能和儿女团聚,在山中醉酒享乐。

注释:

①水龙吟:词牌名,出自李白诗句“笛奏龙吟水”。水龙吟又名《龙吟曲》、《庄椿岁》、《小楼连苑》。一百零二字,前后片各四仄韵。第九句第一字宜用去声,结句宜用上一、下三句法。

②素丸:指月亮。

③搔首:挠头。

④婆娑:盘旋舞动的样子。

⑤玉壶:因清冷明润之质借以象征朗月。

⑥清昼:月明如昼。

⑦膏车盘古:出自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膏吾车兮秣吾马,从子于盘兮,终吾生以徜徉。”表追随。

⑧拏(ná):通“拿”,牵引。

⑨枋(fāng)口:据《新唐书·地理志》说,孟州济源县有枋口堰。太和五年,河阳节度使温造于此疏浚古秦渠,以灌溉济源等四县田。

⑩团栾(luán):团聚。 


参考赏析

《水龙吟·素丸何处飞来》赏析

化用前人成句,典故,借以抒发自己之情怀。这首词在方面取得了良好的表达效果。自金宣宗贞祐元年(1213)以来,元好问因避兵乱而几经辗转。颠沛流离,移家登峰后才稍微安定。孤身一人在汴京为官,夜深难眠,偶一举头,才知又到了中秋!开头二句“素丸何处飞来。”飘逸而至,素丸依旧,和承平时候一样,然物是人非。披一身皓月,想“家书三月”,却只能“无言搔首”。词人化用为人们所熟知的杜甫诗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更简洁地传达出自己的感受。“几许光阴,几回欢聚”,由家书而陷入对过去生活的回忆,其乐融融的温磬气氛似乎就在身边,触手可及。然唱随一笔“长教分手”,却原来是离乱分散后的偶聚,却原来是小聚后又一次... [查看更多]

《水龙吟·素丸何处飞来》鉴赏

词的上片是对过去离乱生活的回顾与感慨,元好问自金宜宗贞祐元年(1213)以来,因避兵几经转徙,颠沛流离,哥哥元好古死于病乱之中。移家登封后稍微安定下来,但在汴京为官,仍是单身生活。北边烽火未熄,自己孤身一人,是这首词的抒情背景。开头一句,“素丸何处飞来”,突兀发端,笔势飘逸,却原来又到中秋了。月光依旧明亮,而今国家破碎,故乡沦陷,孤独的词人,只有“无言搔首”而已。“几许光阴,几回欢聚,长教分手”,是对过去多年离乱生活的回忆和概括,读来沉挚悲凉。上片结句仍回到对月情境,以月亮作镜子,照出自己憔悴的容颜。这是多年离乱的结果,也是前面回忆的一个收束。

词的过片,以否定句式,逆接上片... [查看更多]

其他资料

暂无资料

作者介绍
元好问

元好问

元好(hào)问(1190年8月10日—1257年10月12日),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元好问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文坛盟主,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他擅作诗、文、词、曲。其中以诗作成就最高,其“丧乱诗”尤为有名;其词为金代一朝之冠,可与两宋名家媲美;其散曲虽传世不多,但当时影响很大,有倡导之功。有《元遗山先生全集》、《中州集》。 
猜你喜欢

浣溪沙·闺情

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
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

()

秋蕊香

髻稳冠宜翡翠。
压鬓彩丝金蕊。
远山碧浅蘸秋水。
香暖榴裙衬地。
亭亭二八馀年纪。
恼春意。

()

眼儿媚·前时同醉曲江滨

前时同醉曲江滨。初样小梅春。花残人远,几经风雨,结子青青。谁知别後无肠断,行尽水云程。修峰万仞,邮亭息鞚,独对黄昏。

()
组合
诗经楚辞乐府宋词精选小学古诗初中古诗高中古诗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古诗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古诗十九首
类型
写景春天夏天秋天冬天咏物送别离别离愁田园边塞军旅贬谪羁旅写风写人写雨写雪写花写草梅花荷花菊花桃花牡丹杨柳松树月亮竹子山水西湖音乐美食游玩思乡写山写水长江庐山泰山黄河饮酒登高怀远怀古爱国题诗和诗爱情相思励志亲情思念伤感乐观赞颂归隐忆昔愤慨友情赠答挽诗奉和应制婉约闲适豪放喜悦地点节日春节气节叙事元宵节闺怨悼亡战争读书思亲哲理惜时人生讽刺闺思宫怨伤逝惜春客愁劝勉生活孤独感慨抒情寓言惆怅宴会写鸟访友沧桑伤春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除夕重阳节乐府忧国忧民咏史怀古壮志难酬怀才不遇愤世嫉俗托物言志

本站内容来源于搜索引擎及互联网,如果我们的某些资料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Copyright © 2023 古代文学网 鲁ICP备15025830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