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古代文学网 > 赏析
《宿王昌龄隐居》阅读及答案

宿王昌龄隐居

常建

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

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

注:①王昌龄及第时三十七岁。此前,他曾隐居石门山,即本诗所说“清溪”所在。常建任职于盱眙,辞官归隐途中,就近到石门山一游,并在王昌龄隐居处住了一夜。②药院,种芍药的庭院。

12.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诗人细致地描绘了王昌龄隐居之处的自然景色,赞颂了王昌龄的清高品格和隐居生活的高尚情趣。诗歌语言风格绚丽飘逸。

B.首联写清溪水流入石门山深处,见不到头,隐居的地方只有孤独的白云。“溪水”“白云”都是隐者居处的象征,“清”“孤”写出了此地的凄清。

C.中间两联写夜宿王昌龄隐居处所见所感。王昌龄住处清贫幽雅,一座孤零零的茅屋,屋前有松树,屋边种花,院里芍药,独居而情不孤,遁世而爱生活。

D.尾联写自己的归志。“鸾鹤群”用姜淹《登庐山香炉峰》“此山具鸾鹤,往来尽仙灵”语,表示将与鸾鹤仙灵为侣,隐逸终生。

E.诗人用“茅亭”“花影”“药院”等意象的描写,写出了隐者的清贫,隐处的雅趣,描绘出了一幅清贫幽雅、清高不俗的隐居图。

13.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及解析:

12.AB   

13.尾联直抒胸臆,诗人表示将追随王昌龄而去,与鸾鹤仙灵为侣,隐逸终生。表达了自己归隐的志向(或者,表达了对王昌龄原先归隐的追慕,深情地呼唤王昌龄和自己一起归隐)。

12.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A项,“诗歌语言风格绚丽飘逸”错误,从诗中来看,全诗描述平实,意味含蓄,发人联想,平易的写景中蕴含着比兴寄喻,并非“绚丽飘逸”。B项,“‘清’‘孤’写出了此地的凄清”错误,“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首联写王昌龄隐居所在,清溪水流入石门山深处,见不到头。王昌龄隐居处便在清溪水流入的石门山上,望去只看见一片白云。“山中白云”是隐者居处的标志,清高风度的象征。诗句中的“清”“孤”从侧面写出王昌龄品行的高洁。

13.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意思是“我也想要谢绝世俗,来与西山鸾鹤合群”,这是直接写自己的归志,属于直抒胸臆。“鸾鹤群”用江淹《登庐山香炉峰》“此山具鸾鹤,往来尽仙灵”语,表示将与鸾鹤仙灵为侣,隐逸终生。这里用了一个“亦”字,很妙。实际上这时王昌龄已登仕路,不再隐居。这“亦”字是虚晃,故意也是善意地说要学王昌龄隐逸,步王昌龄同道,借以婉转地点出讽劝王昌龄坚持初衷而归隐的意思。其实,这也就是本诗的主题思想。题曰“宿王昌龄隐居”,既表示将追随王昌龄而去,与鸾鹤仙灵为侣,隐逸终生之意,表达了自己归隐的志向,同时也旨在招王昌龄归隐。

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比如本诗中,虽是针对尾联设题,但也要关注全篇,从全诗来看,此诗通过对王昌龄隐居处自然环境的细致描绘,赞颂了王昌龄的清高品格和隐居生活的高尚情趣。开头两句写王昌龄隐居之所在、乃隐居佳境,别有洞天;中间四句写夜宿此地之后,顿生常住之情,即景生情,一目了然;最后两句写自己的归志,决心跃然纸上。

()
热门古诗

本站内容来源于搜索引擎及互联网,如果我们的某些资料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Copyright © 2023 古代文学网 鲁ICP备15025830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