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古代文学网 > 赏析
《题西溪无相院》阅读及答案

题西溪无相院

张先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

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

14.下列对本诗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由近及远,先从大处落笔,展示西溪天光水色浑融一片的气势;接着写临溪的屋宇明丽清静,呈现了一种安宁悠闲的景象。

B.颔联上句写水中浮萍破处,山影显现,下句以细微的草声衬托出环境的宁静,视听结合,写景精妙。

C.颈联照应题目“无相院”,以入郭之尘反衬禅院之清,写出无相院是离俗之境,并以人行鉴中表现由静到净的过渡。

D.尾联显出这首诗的奇巧之处:先突出西溪妙境及其原因,后又以担心芦苇长高,影响观赏溪中之月作结,余味悠然,令人产生美妙的想象。

E.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雨后秋溪的独特兴会,抒写了一种高妙情致。语言清丽,境界阔大,寄寓了诗人摆脱尘俗的人生渴望。

15.张先善写“影”,人称“张三影”。本诗也多处写“影”,请找出两处暗写“影”的诗句,并加以赏析。

答案及解析:

14.AE   

15.①“过桥人似鉴中行”,以“鉴中行”暗写桥下清澈的水中倒映出的人影、桥影。②“莫放修芦碍月生”,写秋雨之后,芦苇勃生,使人领略不到想象中的夜晚的深潭月影,暗写月影、芦影,余味悠然。

14.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本诗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A项,首联上句写天光水色,为远景;下句写临溪的屋宇,为近景。写法为由远及近。E项,“境界阃大”错,本诗以雅致的语言写清幽的景致,境界明丽,并非“阔大”。

15.试题分析:题干要求“找出两处暗写‘影’的诗句,并加以赏析”,这是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答题时,首先应回到诗中找出暗写“影”的句子。在写“影”的句子中,“浮萍破处见山影”直接点出“影”字,是明写,不符合要求“过桥人似鉴中行”写水中之人影、桥影,但并没有直接点出“影”字,所以是暗写而“莫放修芦碍月生”没有写影,却令读者能够感受到芦影、月影的存在,是暗写。答题时,需结合诗句含意进行分析,如:人过桥,以“鉴中行”形容,说出桥下水之清澈,回照首句,又以眼前环境的清旷与上句的“尘里”作对比,表达诗人自己对景色的欣赏。“莫放修芦碍月生”,意谓秋雨之后,芦苇勃生,莫让它态意长高,使人领略不到深潭月影。以雨后芦苇长高作一虚设,把白天所见的景色扩大到未见的溪月,拓出了另一番想象的世界,又与首句“积水涵虚”相应。

点睛:解答此类题型的方法如下:①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分析诗词的表现手法应从以下四方面考虑:表达方式—叙事,议论,描写(细节、动静、虚实、正侧、白描、场景、衬托),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等;写作手法—渲染、烘托、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比兴、化用典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以及情景关系(触景生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乐景衬哀情、哀景衬哀情);结构技巧—抑扬、卒章显志。②明确诗中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③结合诗句阐释是如何使用这种表手法的。④阐明此种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即对塑造人物形象,表情达意的作用。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虚写手法的运用。

()
热门古诗

本站内容来源于搜索引擎及互联网,如果我们的某些资料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Copyright © 2023 古代文学网 鲁ICP备15025830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