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古代文学网 > 赏析
《送魏万之京》阅读及答案

送魏万之京①

李颀②

朝闻游子③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④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①京,指长安.、②李颀,唐代诗人,与魏万结为忘年交。③游子:指魏万。④关城:指潼关。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作者先直抒胸臆,写魏万的离开,后写“昨夜微霜初渡河”,这种倒戟而入的笔法,极为巧妙。

B.颔联中大雁的叫声,使人觉得怅惘,而对抱有满腹惆怅的他乡游子来说更是倍感愁苦,写得情切而意深。

C.颈联运用拟人手法,一个“催”字,写出好像是树色带来寒气,把平常景物写得有情有感,十分生动。

D.诗人使用多个能引起羁旅乡愁的意象,如“微霜、鸿雁、砧衣”等,意在告诫魏万到京城也莫忘故乡。

E.这是一首送别诗,被送者为诗人晚辈。诗作集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表达了诗人对魏万的深情厚意。

15.本诗尾联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及解析:

14.AD   

15.(1)手法:直抒胸臆,虚写。用“行乐处”三字虚写长安。

(2)情感:表达了诗人对魏万的劝勉、告诫、关怀、期望。长安虽是“行乐处”,但作者希望魏万不要把宝贵的时光轻易地消磨掉,要抓紧时间成就一番事业。

14.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首先要读懂诗的内容和思想情感。A错在“直抒胸臆”。D错在“告诫魏万到京城也莫忘故乡”。

15.试题分析:题干是“本诗尾联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情感?请简要分析。”此题的考点是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诗人的思想情感。根据具体诗句分析。这是一首送别诗,被送者为诗人晚辈。诗中一、二两句想象魏万到京城沿途所能见的极易引起羁旅乡愁的景物。中间四句或在抒情中写景叙事,或在写景叙事中抒情,层次分明。最后两句劝勉魏万到了长安之后,不要只看到那里是行乐的地方而沉溺其中,蹉跎岁月,应该抓住机遇成就一番事业。这表达了诗人对魏万的深情厚意,情调深沉悲凉,但却催人向上。首联点出前一夜的景象写出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颔联描写秋夜微霜,挚友别离,自然地逗出“愁”字。“鸿雁不堪愁里听”,是紧接第二句,渲染氛围。“云山况是客中过”,接写正题,照应第一句。大雁秋天南去,春天北归,飘零不定,有似旅人。它那嘹唳的雁声,从天末飘来,使人觉得怅惘凄切。颈联写树色而知寒近,是树色把寒催来的。傍晚砧声之多,为长安特有。诗人只突出了“御苑砧声”,发人深想。魏万前此,大概没有到过长安,而李颀已多次到过京师,在那里历经辛酸。“催寒近”“向晚多”六个字相对,暗含着岁月不待,年华易老之意,顺势引出了结尾二句。尾联纯然是长者的语气直抒胸臆,予魏万以亲切的嘱咐。表达了诗人对魏万的劝勉、告诫、关怀、期望。用“行乐处”三字虚写长安,与上二句中的“御苑砧声”相应,一虚一实,恰恰表明了诗人的旨意。他谆谆告诫魏万:长安虽是“行乐处”,但不是一般人可以享受的。不要把宝贵的时光,轻易地消磨掉,要抓紧时机成就一番事业。可谓语重心长。本题分析尾联,把手法和情感分开来回答。

点睛:古诗词中情与景的关系:情与景,是诗歌创作的两个要素。情因景生,景以情合,二者相互生发与渗透,并从而达到融和无间的状态,于是美妙的诗歌意境便产生了。触景生情——情景相生——情景交融,是诗歌意境创造的基本途径之一。命题人常让考生赏析其“情”与“景”的关系,这实际上是要求考生懂得诗歌意境究竟是如何营造出来的。情景交融的诗篇,或全篇写景而情寓景中,或前景后情,或前情后景,或情与景交互出现而自成意境。从“情”与“景”关系的角度赏析诗歌作品,须注意赏析的思路:一般是先分析诗中写了什么样的景(景的特点),然后分析这样的景又生发出什么样的情(情的特点),情景交融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意境的特点)。情与景的关系问题,简而言之就是情与景的“结构关系”或“内在关系”(1)结构关系:①触景生情:又称“即景抒情”、“由景及情”、“情因景生”,是先有景后有情。诗人受到眼前景物的触动,引发联想,从而产生情感。②借景抒情:又称“缘情及景”、“由情及景”,是先有情后有景。③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见景不见情,但景中含情。④以景结情:诗前面抒情或议论,最后以写景结束。根据“情”与“景”的内在关系又分为: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反衬);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正衬)。(3)怎样写景:①从多种感觉写;②动静(有声无声)搭配写;③总分结合写;④借助修辞方法写;⑤借助联想想象写。

()
热门古诗

本站内容来源于搜索引擎及互联网,如果我们的某些资料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Copyright © 2023 古代文学网 鲁ICP备15025830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