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夫①
杜甫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
风含翠篠②娟娟净,雨褒③红蕖冉冉香。(篠通:筱)
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
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客居成都草堂时。②篠:竹子。③褒:通“浥”,滋润。
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诗歌首联描写居住环境,用“万里”“百花”这类豪气的字眼,使得开篇便显出疏狂之意,为下面写“狂”做铺垫。
B.作者把百花潭水喻为沧浪之水,借“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感喟世事污浊,隐含着郁郁不得志的愤激之情。
C.因为与故人音信断绝,缺乏接济,作者日久断粮,生活窘迫,就连幼子也感到了生活带来的凄凉之感。
D.面对快要饿死的现实处境,作者仍有心赞美“翠筱”“红蕖”,笑称自己是狂夫,表达了他一种倔强的人生态度。
E.诗歌前后看似描写了两种无法调和的情景,实则是以此突显“狂夫”的“狂”,表现作者贫贱不移的精神。
12.本诗的颔联广为人所称道,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
答案及解析:
11.BC
12.①用“含”字,将风拟人化,生动地写出了风的轻微,给人以小心爱护之感。②运用了互文手法。颔联的两句看似分咏风和雨,但上句从“净”字。可看出是风中有雨。有细雨的润洗,翠筱方可“净”;下句从“香”字,可看出雨中有风,有微风,才可嗅到红蕖之香味。③巧用叠词,动静结合。用“娟娟”形容翠筱姿态柔美,“冉冉”形容红蕖飘来的阵阵清香,“娟娟”对“冉冉”,一静一动,突显出环境之优美。④色彩对比。“翠筱”与“红渠”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突显环境之优美。
11.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B项,“感喟世事污浊,隐含着郁郁不得志的愤激之情”理解有误。“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出自《渔父》,“濯”意为“洗”,“缨”意为“帽带”,“濯缨”比喻超脱世俗,操守高洁。从首联“百花潭水即沧浪”中的“即”字,可看出作者有知足之意,表达的是一种超脱世俗名利的潇洒的人生态度。C项,“就连幼子也感到了生活带来的凄凉之感”理解有误。颈联中“恒饥稚子色凄凉”一句的意思是,因为长久饥饿,使得幼子也面露饥色。这句更多表露出的是作者的愧疚和感伤之情。
12.试题分析:此题题干问的是“本诗的颔联广为人所称道,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这是考查鉴赏评价作品的表达技巧。此联是写景的句子,可以从写景常用的表达技巧角度分析,先点明手法,然后解说手法在诗句中的体现,再分析此手法表现景物什么特点、在表情达意上有何作用。首先,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拟人、互文。拟人:用“含”字,将风拟人化,生动地写出了风的轻微,给人以小心爱护之感。互文手法:颔联的两句看似分咏风和雨,但上句从“净”字。可看出是风中有雨。有细雨的润洗,翠筱方可“净”;下句从“香”字,可看出雨中有风,有微风,才可嗅到红蕖之香味。其次,从写景的常用角度分析:色彩对比。“翠筱”与“红渠”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突显环境之优美。最后,从用词特点上分析:巧用叠词,动静结合。用“娟娟”形容翠筱姿态柔美,“冉冉”形容红蕖飘来的阵阵清香,“娟娟”对“冉冉”,一静一动,突显出环境之优美。
点睛:赏析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妙处,考生应该掌握三个方面的知识。关于古代诗歌常见的表达技巧,人们说法各异,但我们通常所理解的诗歌常见表达技巧分为修辞手法、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三个层面。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1.修辞手法:比喻、排比、对比、反复、拟人、夸张、反问、设问、对偶、用典、互文等。2.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方式。其中描写、抒情是古代诗歌运用最多的,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手法常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3.表现手法:联想、想象、象征、渲染、烘托、悬念、托物言志、虚实结合、动静相衬、景情理合一等。诗歌最突出的特征是形象性和抒情性,诗歌总是借助具体可感的形象来委婉含蓄地言说心中之志。考生在鉴赏古代诗歌的时候,要紧紧抓住作品中景与情的关系。诗人写景状物,要运用多种描写技法,如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还会运用多种修辞。古代诗歌在抒情的时候,除了直抒胸臆外,更多地运用间接抒情的手法。在表现诗歌情与景的时候,表达技巧才得以充分体现出来。因此,把握情与景的关系,就抓住了鉴赏表达技巧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