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古代文学网 > 赏析
《送胡邦衡之新州贬所》阅读及答案

送胡邦衡之新州贬所

王庭珪

囊封初上九重关,是日清都虎豹闲。

百辟动容观奏牍,几人回首愧朝班?

名高北斗星辰上,身堕南州瘴海间。

不待他年公议出,汉廷行召贾生还。

【注】①胡邦衡:胡铨,字邦衡,因奏请斩秦桧,遭贬。②囊封:古代臣子上给皇帝的秘密奏章,都用囊装起,以防泄露,也叫封事。③胡铨上封事请斩欺君误国、主张向金投降的奸臣秦桧等。诗人以清都比朝廷,虎豹比奸臣,虎豹闲:朝中将领闲置。④百辟:朝中大臣。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本诗大义磅礴,是一首令人热血沸腾的送别诗,首联开篇化用韩愈的“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点名题意。

B.颈联一方面通过胡铨的奏章震动朝廷来赞颂他的凛然正气,另一方面又用对比的手法对以秦侩为首的朝中奸佞进行了冷嘲热讽。

C.颔联中“愧朝班”指百官都为自己尸位素餐于朝列之中而羞愧不安,突出了胡铨的奏书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感召力。

D.诗人特用“不待”、“行招”相应,表明当时是非“公议”已经分明,寄寓秦侩之流难以扼杀公议,胡铨必将重返朝廷的深意。

E.诗人在尾联巧妙地以贾谊之事结尾,表明了正义终将战胜邪恶的坚定信念,也直率地对胡铨进行了安慰。

15.最后两联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及解析:

14.CD   

15.对比、用典。颈联名高北斗,却身陷瘴海间,形成鲜明对比,表达诗人为他被贬而鸣不平和惋惜。尾联以贾谊的典故作结,把胡铨和贾谊等同起来,既表达了对朋友才华的赞美,又表达了对胡铨的安慰,紧扣了题意,同时也表达了正义终将战胜邪恶的坚强信念。

14.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首先要读懂是的内容和思想情感。C项“百官都为自己尸位素餐于朝列之中而羞愧不安”错,没有几人感到羞愧,“感召力”也无依据;D项“是非公议已经分明”错。

15.试题分析:题干是“最后两联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此题的考点是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和作者的思想情感。根据具体诗句分析。这是诗史上大义磅礴,最令人热血沸腾的送别诗,诗人是冒着生命危险来写的。本诗大义磅礴,是一首令人热血沸腾的送别诗,首联开篇化用韩愈的“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点名题意。首联反映了国家面临倾覆的危险,有志之士意欲救亡图存的社会现实。用以赞扬胡铨是欲挽狂澜的国家栋梁。颔联和颈联运用对比(衬托)手法。以奸邪小人自私自利、胆小怕事,衬托胡邦衡忠肝义胆、欲力挽狂澜的奇男子形象。颔联可以用岳飞坟前的半幅对联来概括:“忠奸自古同冰炭”。“痴儿”是对秦桧祸国殃民的冷嘲热讽,而“奇”“男子”则是对胡铨上书乞斩秦桧的行为高度评价。颈联出句是对前面诗句的概括,对句则深入胡铨的内心世界,其心中之“忠义”正气最后点化黄庭坚“饱吃惠州饭,细和渊明诗”,暗含胡铨有着和苏东坡一样的不幸命运,同时也安慰胡铨,新州的江山有知,天地神明有知,也一定会保佑他平安渡过劫难。诗人在尾联巧妙地以贾谊之事结尾,表明了正义终将战胜邪恶的坚定信念,也直率地对胡铨进行了安慰。回答本题时,先要准确判定最后两联主要运用手法是:对比、用典。再结合诗句,一联一联地分析诗人的感情颈联名高北斗,却身陷瘴海间,形成鲜明对比,表达诗人为他被贬而鸣不平和惋惜。尾联以贾谊的典故作结,把胡铨和贾谊等同起来,既表达了对朋友才华的赞美,又表达了对胡铨的安慰,紧扣了题意,同时也表达了正义终将战胜邪恶的坚强信念。

点睛: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托物寓理。描写手法主要有: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反衬主要有动静衬,以乐景衬哀情等;联想和想像(虚实结合),对比。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兴、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比如本题主要从抒情的方式、描写手法以及修辞手法的角度作答。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比如本诗,考生可以结合诗歌的题材以及诗歌的内容分析其中蕴含的情感以及表现情感的方式。

()
热门古诗

本站内容来源于搜索引擎及互联网,如果我们的某些资料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Copyright © 2023 古代文学网 鲁ICP备15025830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