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古代文学网 > 赏析
《城西纪事‌》赏析

清和景明,诗人杖策出户,偶遇老农,言之欷歔,慨叹而返。这是一首叙事诗。全诗按所见所闻所感顺序,分三大段。前四联写所见,以景物变迁初步凸现“感时”主题。史载文宗朝灾荒连年,仅至顺元年放赈,饥民达百万户以上。水旱、战乱,到处一片残破凋敝的景象。诗人以行路所见,选用四个形象来说明“风物异郊原”的惨景。第三联说树林不见了,只看到一片漠漠黄土;寺观破败不堪,只留下断井颓垣。以寻常物的遭劫,说明一般社会阶层的残破。平陆颓垣而阒无人迹,是跑光了、死光了抑或是拉光了,都说不清。这里的诗人,压抑、怅惘、迷茫、悲哀与之俱来,便逐步将读者导入诗境。第四联说高亭、华屋残破,给人更浓重的沧桑之感。两组形象的融合,显示一场全社会的灾难。“高田长檞枥,下田长荆榛”(李商隐《行次西郊一百韵》),“城郭为山林,庭宇生荆艾”(蔡琰《悲愤诗》),天灾人祸交并,只有“蔬园”显示了人未绝迹,为下文老农的出现作一铺垫。

中间四联是新闻。诗人行至半道,徘徊不知往哪里去的时候,偶遇老农而听其说。下面六句即老农语。新苗还没有栽,野草倒长得一天比一天更茂盛。青壮年都限期到军营集合,或作战并服力役。丁男(古代十六至六十岁为丁)已去,家中便只剩下耄耋老者和黄口小儿,况且又缺少畜力,真是“辛苦难具论”。老农语只是客观叙述,看似平淡,但其中所含辛苦与不公,已足使人愤惋。

《元诗选》云:“抑亦有所激而鸣其不来者耶?今观《南田耕舍》及《城西纪事》诸诗,亦可以知其寄托之有在矣。”诗的末二联写所感,这里表达的是一种有愧而无奈的心情。虽然凄怆倍增,却无力拯百姓于水火,他最大限度只能表明他个人的态度:既然身老不能耕作,哪敢企望饱餐盘中之飨?

据作者自述,他有“流水三椽舍,桑阴五亩田”(《春雨南田书事》),“下山交桑麻,上山友麋鹿”,而且“还肯过邻家,邻家酒应熟”(《南田耕舍》),有诗人隐士兼农夫的双重身份。《四库全书总目·秋声集提要》称:“则镇成盖遭逢乱世,有匡时之志而不能行,乃有托而逃。故诗多忧时感事之语。”诗人终于按捺不住了。这时,不能置身事外,也不能完全融于事内,不仅是这首《城西纪事》的态度,也是黄镇成乃至更多元代士大夫的共性。

()
热门古诗

本站内容来源于搜索引擎及互联网,如果我们的某些资料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Copyright © 2023 古代文学网 鲁ICP备15025830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