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古代文学网 > 赏析
《汉寿城春望》阅读及答案

汉寿城春望①

刘禹锡

汉寿城边野草春,荒祠古墓对荆榛。

田中牧竖烧刍狗②,陌上行人看石麟③。

华表半空经霹雳,碑文才见满埃尘。

不知何日东瀛变④,此地还成要路津⑤。

【注】①本诗是作者贬任偏远地区的朗州司马时所作。汉寿:县名,在今湖南常德东南。②牧竖:牧童。刍狗:古化用茅草扎成的狗作祭品,祭后就被抛弃。③石麟:石头雕刻的麒麟,这里泛指古代王公贵族基前的石刻。④东瀛:东海。东瀛变,指沧海桑田的变化。⑤要路津:交通要道。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汉寿城边野草春”点明了“春望”的地点,含蓄而又凝炼地表现汉寿城已是一片废墟了。“野草春”三字让人浮想联翩。

B.领联写田里的牧童烧化着丢弃的刍狗,路上的行人在观看墓前的石麟。“牧童”和“行人”的出现,极大增添了景中的生气。

C.诗人在颈联中不惜耗费大量笔墨大写特写汉寿城的破败和荒凉的景象,完全是为着尾联的富有哲理性的议论作准备的。.

D.这首诗虽题为春望,但所望却是满目荒凉衰败景象,这样的景色正寄托着诗人遭贬谪后的身世妻凉之感,是以景写情。

E.这首诗格调低沉。尾联中诗人关于兴和废转化的朴素辩证观点,和老子所说的“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观点一致。

15.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及解析:

14.BE   

15.①通过写登临古城所望见的破败荒凉景象,寄托着诗人遭贬谪后的凄凉之感。②借荒台颓垣,荒祠败碑,抒发了昔盛今衰的深沉感慨。③在兴和废的转化之中,表现了诗人不自甘沉论的乐观主进取精神。

14.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B项,“‘牧童’和‘行人’的出现,极大增添了景中的生气”有误,从诗中来看,“牧童”和“行人”出现,也没有增添任何生气。牧竖烧刍狗于田中,说明坟山冷落,田地荒芜,可牧牛羊;荆榛莽莽,别无可以观赏景物,唯古墓前石兽群尚可注目而已。E项,“这首诗格调低沉”有误,从诗中来看,格调不低沉,在兴和废的转化之中,充分地表现了诗人发展变化的朴素辩证观点,使全诗充满了积极的进取精神。

15.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汉寿城边野草春,荒祠古墓对荆榛”,首联的出句点明了“春望”的地点,含蓄而又凝炼地表现汉寿城已是一片废墟了,“野草春”三字让人产生联想,如果汉寿不是一片芜城,还象当年那样人烟辐辏,无比繁华,春日迟迟,一派生机的话,诗人怎么会用城边野草刚刚发芽来描绘它的春色呢。首联对句勾勒出来的景物颇多,有荒祠、有古墓、有射棘、有榛莽,唯独没有人烟。正因为此,诗人用“对”字组合起来的柯、墓、荆、榛之类愈多,便使人愈感荒凉。结合注释可知,景色之中寄托着诗人遭贬谪后的凄凉之感。“田中牧竖烧刍狗②,陌上行人看石麟”,颔联虽有“牧童”和行人”出现,但也没有增添任何生气。“华表半空经霹雳,碑文才见满埃尘”,颈联清楚地告诉人们汉寿城今非昔比,当年繁华的交通要道,如今已破败不堪了。当年指示路途的华表,如今已经被雷电轰击得半残,纵横的断碑,通体蒙尘,碑文依稀可辨。昔日繁华,今朝破败,尽在残缺华表,断裂石碑中显露了出来。诗人不惜耗费大量笔墨大写特写这样的破败和荒凉,抒发了昔盛今衰的深沉感慨。“不知何日东瀛变,此地还成要路津”,尾联谈出了一个深刻的哲理,即兴和废是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的。诗人认为:兴和废不是永恒的,不变的;而是有兴就有废,有废就有兴,兴可以变成为废,废亦可以变成为兴的。这正如老子所说的“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一样,是具有朴素辩证法观点的。

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比如本诗中,考生可以先根据注释把握诗人的境遇,然后结合诗歌中所写景物以及所发感慨来品味诗歌情感。

()
热门古诗

本站内容来源于搜索引擎及互联网,如果我们的某些资料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Copyright © 2023 古代文学网 鲁ICP备15025830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