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春①
陈与义
庙堂无计可平戎,坐使甘泉②照夕烽③。
初怪上都闻战马,岂知穷海看飞龙。
孤臣霜发三千丈,每岁烟花一万重。
稍喜长沙向延阁④,疲兵敢犯犬羊锋。
注:①建炎三年(1129年),金兵大举过江,攻下建康,十二月,入临安。第二年春又攻破明州,迫使宋高宗乘船逃入海上。面对这种局面,陈与义写下了这首诗。②甘泉:汉代行宫,因在甘泉山上而得名。③夕烽:夜里报警的烽火。④向延阁:长沙太守向子湮。延阁是汉代史官官署,向曾任秘阁直学士,故称。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句直叙国事,指出朝廷对金兵的进犯毫无对策。诗人感叹朝廷无能,将矛头直指当朝统治者。
B.第二句以“甘泉”借指宋皇宫,直陈南宋统治集团的不抵抗,致使金兵长驱直入,到达了内地。
C.“岂知”具有强烈的惊叹意味,哪里知道高宗已逃到东南方的海上!表达诗人对朝廷的失望。
D.诗人起初对在南宋京城里听到宋王朝军队战马的嘶鸣感到奇怪,突出对时局恶化的疑虑和担忧。
E.尾联写长沙太守向子湮率领疲弱力单的军队敢于抵挡侵略军的锋锐之气,又让诗人满怀希望。
15.本诗的颈联使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请加以赏析。
答案及解析:
14.BD
15.①用典(化用诗句):化用李白的“白发三千丈”,杜甫的“烟花一万重”;②对比:通过“霜发”与“烟花”的对比,表现诗人伤时忧国的感情;③夸张:“三千丈”“一万重”用夸张手法分别写出孤臣的愁苦之重和春天的繁华。
14.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D项,“上都闻战马”应指“在宋京城听到金兵铁骑的嘶鸣”;E项,由尾联的“稍喜”一词可知,作者只是看到了一丝希望,忧伤之中带了一点欣慰,“满怀希望”言过其实。
15.试题分析:题干问“本诗的颈联使用了什么表达技巧”,作答时注意限定范围“颈联”“表达技巧”。这是一首伤春诗,实质上却在感伤时势,表现出作者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颈联“孤臣霜发三千丈,每岁烟花一万重”,是化用李白的“白发三千丈”,杜甫的“烟花一万重”,直接抒发感慨,扣着题目写“伤春”。“霜发”指白发,“烟花”,指春天艳丽的景物。“霜发”与“烟花”形成对比,表现了诗人伤时忧国的感情。另外,诗人把“白发三千丈”与“烟花一万重”两句李白,杜甫的名句合为一联,采用夸张手法分别写出孤臣的愁苦之重和春天的繁华。
点睛:解答此类题型的方法如下:①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也就是艺术手法,即表达技巧,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方法。分析诗词的表现手法应从以下四方面考虑:表达方式—叙事,议论,描写(细节、动静、虚实、正侧、白描、场景、衬托),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等;写作手法—渲染、烘托、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比兴、化用典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以及情景关系(触景生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乐景衬哀情、哀景衬哀情);结构技巧—抑扬、卒章显志。②明确诗中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③结合诗句阐释是如何使用这种表手法的。④阐明此种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即对塑造人物形象,表情达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