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古代文学网 > 赏析
《题大庾岭北驿》阅读及答案

题大庾岭北驿

宋之问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注】①这是宋之问流放钦州途经大庾岭时题写在岭北驿的一首五律。大庾岭在今江西大庾,岭上多生梅花,又名梅岭。古人认为此岭是南北的分界线,因有十月北雁南归至此不再过岭的传说。②《荆州记》载,南朝梁时诗人陆凯有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何所有,聊赠一枝春。”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与颔联描写诗人在流放途中所见之景,联想“雁过梅岭”的传说,结合自己当前的处境,抒发人如飞雁的感慨。

B.颈联描绘了眼前景色:江潮初落,水面平静;瘴气缭绕,一片迷蒙。恼人的景象,愁杀了这位落魄南去的逐臣。

C.尾联一个“应”,流露出不确定的主观感觉,表现了诗人想要以望梅聊以自慰却又难以实现的忧愁无奈之情。

D.全诗写“愁”,却未着一个“愁”字。尽管如此,读者还是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诗人愁绪满怀,心情悲苦。

15.古人云:“善言情者,吞吐深浅,欲露还藏。”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这首诗在抒情上的匠心所在。

答案及解析:

14.A   

15.示例:这首诗以景衬情,情景融合,情致凄婉,却收得含吐不露。①比兴与对比。前四句,诗人借用“雁过梅岭”的传说,由雁及人,以雁南飞至此回与“我行殊未已”对比,突出人不如雁,表现了诗人思乡的忧伤痛苦。②借景抒情。江潮初落,水面平静;林间瘴气缭绕,一片迷蒙。营造了凄凉孤寂的意境,表达了故乡难归、前程未卜的痛苦与烦恼。③反衬。以“江静”反衬诗人哀怨痛苦、无一刻宁静的内心世界,使悲苦心情更加深切。④虚实结合。诗歌前三联写途中所见所感,是实写;尾联写诗人的想象,是虚写:明晨再望故乡,虽不见故乡但岭上梅花是可以见到的。虚实结合,表达了作者思乡的愁苦和被流放的悲苦心情。⑤用典。“陇头梅”,化用南朝诗人陆凯的诗句,表达诗人虽不可归家,但希望能寄一枝梅,安慰家乡亲人的愿望,蕴含浓浓的思乡之情。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A项,抒发人如飞雁的感慨”说法错误,应为“人不如雁”。故选A。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手法技巧能力。赏析诗歌手法技巧,首先点出诗歌运用了什么手法技巧,然后结合诗歌具体内容分析是如何运用该手法技巧的,最后点出诗歌运用该手法技巧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抒发了什么情感。本题,题目是“古人云:‘善言情者,吞吐深浅,欲露还藏。’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这首诗在抒情上的匠心所在”,“抒情上的匠心所在”是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运用哪些手法技巧。仔细阅读诗歌,可发现,首联和颈联,诗人把“南飞燕”与自己形成对比(也可说是衬托)。“南飞燕”到了大庾岭就不再南飞而要往北返回,诗人却还要流放到更荒远的南方。通过对比(衬托),突出了诗人流放途中的凄惨和绝望。颈联“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是实写,写诗人贬谪途中所见景色:水面静寂江潮初落,林间迷蒙瘴气缭绕,营造了凄凉孤寂的意境,表达了故乡难归、前程未卜的痛苦与烦恼。属于借景抒情。此联中的以“江静”反衬诗人哀怨痛苦、无一刻宁静的内心世界,使悲苦心情更加深切。用的是反衬手法。尾联“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是虚写。写诗人的想象:明晨再望故乡,虽不见故乡但岭上梅花该是可以见到的。与颈联和在一起是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表达了诗人思乡的愁苦和被流放的悲苦心情。还有结合注释②可知尾联的“陇头梅”是运用典故,化用南朝诗人陆凯的诗句,表达诗人虽不可归家,但希望能寄一枝梅,安慰家乡亲人的愿望,蕴含浓浓的思乡之情。具体作答时,根据围绕“对比(衬托)”“借景抒情”“衬托”“虚实结合”“运用典故”几种手法,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作答即可。

【点睛】诗歌的手法技巧主要包括表现手法、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以及修辞手法。描写手法包括:(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3)对比;(4)白描。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借代、对偶等。表现手法主要有渲染、烘托等。抒情手法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答题步骤: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
热门古诗

本站内容来源于搜索引擎及互联网,如果我们的某些资料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Copyright © 2023 古代文学网 鲁ICP备15025830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