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古代文学网 > 赏析
《临江仙·登凌歊台感怀》阅读及答案

临江仙·登凌歊台感怀

【宋】李之仪

偶向凌歊台上望,春光已过三分。江山重叠倍销魂。风花飞有态,烟絮坠无痕。

已是年来伤感甚,那堪旧恨仍存!清愁满眼共谁论?却应台下草,不解忆王孙。

【注】①李之仪(1038~1117)北宋词人。御史参劾他曾为苏轼幕僚,不可以任京官,被停职。宋徽宗初年,李之仪因得罪权贵蔡京被除去名籍,编管太平州(今安徽当涂),本词应作于李之仪居太平期间的某年春天。②“却应”即“岂应”,相当于现代汉语“难道是……么”。

13.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起句照应诗题,“偶向”二字透露出词人平日幽居、极少出门的境况,“望”字领起下文,引出对登台所见之景的描写。

B.飞花、坠絮本是自然之物,但在词人眼中,飞花姿态优美,坠絮落地无痕,二者一有情一无情,可谓不着一字,褒贬分明。

C.“那堪”与“已是”呼应,语意上更进一层,写旧恨新愁相继,让人难以承受,突出了忧愁之深重绵长。

D.“清愁满眼”把抽象的愁写得具体可感,仿佛愁绪弥漫空际,触目所见,无不含愁,但又不言因何而愁,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

14.全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及解析:

13.B   

14.①伤春之情:看到眼前春光将尽,流露出遗憾伤感之情;②思归之情:作者登台远眺,只见江山重叠,阻断望乡(望京)之路,更觉愁苦;③被排挤(或政治不得志、被贬谪)的郁闷:词人因触犯权贵被编管太平州,前途无望,旧恨新愁,异常苦闷;④无人理解的落寞:词人满怀愁绪,却无人可以倾诉,内心无限寂寞惆怅。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首先要读懂诗的内容和思想情感。B项,“二者一有情一无情,可谓不着一字,褒贬分明”对诗意理解错误,这两句生动描写飞花与坠絮的情态,并无赞美前者有情、贬斥后者无情之意。(也有人认为飞花、坠絮本都是自然形态的东西,但经过诗人的渲染,便都变成了含情物:飞花指他人之乘风直上,舞态翩跹,得意非常;坠絮喻己身之遭谤被逐,堕地沾泥,了无痕迹。故本题选B项。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全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此题的考点是分析诗歌的内容和诗人的思想情感。首先要读懂全词,关注诗中的意象语言,情感语言等。结合注释理解诗人的情感。(本词应作于李之仪居太平期间的某年春天。御史参劾他曾为苏轼幕僚,不可以任京官,被停职。后因得罪权贵蔡京被除去名籍。)诗人登此台远望之所得,登台抒发内心的感慨。起首用“偶向”二字透露出他平时幽居抑郁的心情。李之仪虽身在江南,心犹念汴京和故土。登高以眺远,自难免引起万千感触。“销魂”一词,兼有极度高兴和极度伤心两方面的含义。“风花飞有态,烟絮坠无痕。”本句抓住意象“飞花”,“絮”来分析诗人的情感。“飞花”指他人之乘风直上,舞态翩跹,得意非常;坠絮,喻己身之遭谤被逐,堕地沾泥,了无痕迹。下片点明题意,“伤感甚”,指以往岁月里所遭受的政治打击。“那堪旧恨仍存”,意味着此刻、此后仍然“旧恨”绵绵。“清愁”指所触起的新愁。词人在“愁”字下加用“满眼”一词,便使人觉得愁如春天的游丝弥漫空际。“共谁论”,进一步表明诗人无人为他解愁。“却应台下草,不解忆王孙?”词人目睹凌高欠台下春草丛生,很自然会联想起淮南小山《招隐士》中“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著名诗句。词人把归乡不得的怨恨归咎于春草的不解相忆,实乃貌似无理却至情的说法。综上,本题分点,从伤春、思归、被排挤的郁闷以及无人理解的落寞惆怅等方面回答即可。

【点睛】诗歌鉴赏: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后面的注解。对于本题,考生可以抓住诗句中的写景及用典来体悟情感。

()
热门古诗

本站内容来源于搜索引擎及互联网,如果我们的某些资料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Copyright © 2023 古代文学网 鲁ICP备15025830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