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古代文学网 > 赏析
《西宫即事‌》赏析

西宫即兴圣宫,在大都大内之西北,建于武宗至大元年(1308)二月,凡四十间。此诗作于文宗至顺二年(1331),萨都剌当时在翰林国史院任职,有机会进入西宫。全诗共两首七绝,第一首写儒生在西宫讲经,第二首写在西宫奏乐宴饮。此为第二首。这一首颇有特色,他不直接写宴乐场面,只通过侧面描写,就把盛大而热闹的景象烘托出来,可谓手法别致。

第一句看来是平平叙起:“退朝西殿承平日”,好像只在交代西殿(即西宫)环境,既是退朝之后,又是天下太平之日,自然是一派宁静平和气氛。但其实,它不只在交代,更主要的是在衬垫。就在这样平静的日子里,皇宫里的人们无所事事,自然要把全副精力都倾注在享乐上去,那宴乐的场面当然就格外热闹了。这一句是故意一跌,为以下的热闹景象作反衬。看来似乎语句平凡,写来却颇见匠心。

接着,作者从两个方面来进行侧面烘托。第一个方面,“一片春云奏凤笙”。是从听觉上,写音乐的美妙动听和激越高扬。“凤笙”,即笙,因身像凤形,故名,这里是指元朝皇宫里特有的“兴龙笙”。据王祎《兴龙笙颂序》:“唯世祖(即元世祖忽必烈)统一函夏,肇置大乐以用诸朝廷,其器有曰兴龙笙者,实上所自作。或曰西域之所献,而天子加损益焉。”《南村辍耕录》也说:“凡宴会之间,此笙一鸣,众乐皆作,笙止乐亦止。”诗中是以这种颇具皇宫特色的兴龙笙来泛指所有的乐器和合奏的音乐。从“奏凤笙”三字中,我们不难想见乐声的热烈宏大。而且,作者用“一片春云”四个字,把音乐与天上的景色联系起来,用那春光明媚的空中的一片悠悠白云,来象征音乐的轻柔优美,舒卷自如;同时也把这种乐声引向空中,暗示出乐声的激扬高远,弥漫了整个空际,响彻了整个西宫。这里借用了杜甫《赠花卿》诗中的写法:“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但“一片春云”,形象更加具体,唤起的联想也更加生动。

第二个方面,“白面内官供玉食,却将黄帕覆银铛。”是从视觉方面,写内官(即宦官之类的内宫人员)为宴会供给饮食的情景。“玉食”即美食。“铛”(chēng),一种金属制成的温酒的器皿。两句说,一个个面部白皙的、模样俊美的内官,把精美的食品源源不断地送到宴会上去;而送来的温着美酒的“银铛”,却是用黄帕盖着的。这两句中,“白面”“玉食”“银铛”,是极写皇宫内部的讲究和饮食的精美。而“黄帕覆银铛”,又是元代宫内自己独有的风习,给人以耳目为之一新的感觉,就是作者当时看到这种情景,也不无惊异和新奇之感,“却将”二字中,隐隐透出了这种心情。

全诗从第一句衬垫之后,接着写音乐,然后写供食,仅从两个方面着手,就烘云托月般地写出了西宫宴会的热闹场面,使人如临其境。这样,不仅生动形象,而且也委婉含蓄,以少胜多,使笔墨显得虚灵,神余言外,给人以更多想象的余地。邵祖平《七绝诗论》评萨都剌的七绝,就提到“萨句空灵”,不为无见。在句法上,七绝常散行而不贵对,此诗前两句散起,但后两句中“内官供玉食”和“黄帕覆银铛”,就显然有对偶之意,但又不是全对,而是半对半不对。这样,在散行和自然中,又有精严之感,诗情更耐寻味。

()
热门古诗

本站内容来源于搜索引擎及互联网,如果我们的某些资料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Copyright © 2023 古代文学网 鲁ICP备15025830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