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古代文学网 > 赏析
《山寺见牡丹》阅读及答案

山寺见牡丹

刘子翚【注】

倦游曾向洛阳城,几见芳菲照眼新。

载酒屡穿卿相圃,傍花时值绮罗人。

十年客路惊华发,回首中原隔战尘。

今日寻芳意萧索,山房数朵弄残春。

【注】刘子翚(huī)(1101~1147),建州崇安(今属福建)人,南宋诗人。

14.下列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联写出了牡丹花开时的耀眼夺目,“新”突出了诗人在倦游中看到牡丹的新奇惊艳之感。

B.颔联写牡丹养在公卿家,赏牡丹的也是富家人,“穿”“傍”二字也暗示出诗人对牡丹的喜爱。

C.颈联表现了诗人年华逝去之愁和难以再回中原之恨,而中原战乱正是诗人漂泊的原因。

D.尾联的“意萧索”是说诗人暮春到山寺寻牡丹,却只看到几朵残花,因此感到意兴阑珊。

E.前两联叙写了诗人在洛阳载酒傍花的经历,表明他出身富贵,为人得意率性,放纵奢华。

15.这首诗作者主要运用哪些手法来表现情感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及解析:

14.DE   

15.①虚实结合(想象、联想也可):前三联虚写回想过去十年由喜到悲的人生经历,后一联实写眼前所见的暮春时节山寺的牡丹,虚实结合来表现诗人内心的失落和无奈。②对比(反衬也可):通过前两联写自己十年前游历洛阳在富贵人家见到牡丹的喜爱之情与后两联写现在年老漂泊、在山寺见到牡丹感到失落的对比,更突出诗人现在的处境和伤感之情。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D项,分析片面,根据原文,“意萧索”的原因除了只看到残花外,还有诗人对白己、对牡丹命运的感伤。E项,理解错误,说诗人“得意率性,放纵奢华”不当,前两联表现的是诗人对牡丹的喜爱。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结合诗歌情感分析艺术手法的题目,答题的关键是辨析手法然后分析情感。如此题分析“虚实相生”的手法。通过诗中的词语“曾”“回首”可见诗歌的前三联是回忆属于“虚写”,最后一联“山房”等景物,应是“实写”,由此可知是“虚实相生”,结合意萧索”可知是一种失落感,整理即可得到答案。

点睛: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如此题的虚实相生和对比的手法

()
热门古诗

本站内容来源于搜索引擎及互联网,如果我们的某些资料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Copyright © 2023 古代文学网 鲁ICP备15025830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