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句写车行至半山,突然下一“停”字,悬念顿起,牵人思绪。原来,那里有一片鲜红的枫树,显得格外美丽,诗人再也无心仰望那绚烂明丽的高山之顶,无意寻访那令人神往的白云深处的人家,而在不畏秋寒的枫树面前留连忘返。突出“晚”字,既进一步渲染了枫树的耐寒,又暗示诗人留连之久,并且带出下句,他在遐想,在深思,突然情思勃发,从心底迸发出一句“霜叶红于二月花”。此句一出,千古传诵,对枫树,历来的诗人往往赋予不同的咏叹和寄托。如唐代张继在《枫桥夜泊》中写道:“江枫渔火对愁眠”,把枫树与忧愁联系在一起,同样,对肃杀凄寒的秋景,不同时代不同性格的诗人也有不同的感受。战国时的宋玉在《九辨》中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写得寒凉萧瑟,使人读后抑郁寡欢。杜牧这首《山行》诗却别出心裁:由枫叶联想到“二月花”,构思已很新奇;再用“红于”二字加以渲染,那色彩感也就更加浓郁了。
它不但表现出经过霜打后的枫叶耐寒的特性,同时也闪耀着诗人自己飘逸豪爽的个性的光辉。读这样的诗,能使入耳目一新,胸襟顿开,产生一种明朗的向上的心情。
从这首《山行》诗里,我们不难看出:杜牧的七绝清新,别致,不落俗套,有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他的诗句,绚丽多彩,但又十分流畅,十分自然,如水到渠成,没有故意雕饰的痕迹。更重要的是他的七绝,总是以生动而含蓄的形象,优美而深远的意境取胜的。
《山行》赏析二,这首诗,描绘了作者秋日行经山麓时所见的景色。诗人一下笔就用了“远上”二字,描写屈曲蜿蜒,渐远渐高的山路,由路以见出山的高大深远,进而让人体味山里环境的空静,以及诗人一路行来的消兴和幽致。“石径斜”的“斜”字,又把山的陡峭给刻画了出来。“远”、“斜”二字前后呼应,从不同角度写出整个山岭的气势。“寒山”二字,既点明时令季节,同时为烘托枫叶耐寒的特质,埋下了伏笔。这一句刻画秋岭,没有摄入一件实物,用墨极少,但由于用语精当,组合巧妙,同样给人以气势非凡之感。诗人顺着山路石径向上望去,惊奇地发现“白云深处有人家”。山岭之巅,白云缭绕,几间屋舍忽隐忽现,形成一幅别致的峻岭秋景图。作者故意把“人家”置于高山之顶,白云之中,这就造成一种虚实相生的意境,渲染出生意盎然的气氛,从而给读者留下了联想的余地。 第三句写车行至半山,突然下一“停”字,悬念顿起,牵人思绪。原来,那里有一片鲜红的枫树,显得格外美丽,诗人再也无心仰望那绚烂明丽的高山之顶,无意寻访那令人神往的白云深处的人家,而在不畏秋寒的枫树面前留连忘返。突出“晚”字,既进一步渲染了枫树的耐寒,又暗示诗人留连之久,并且带出下句,他在遐想,在深思,突然情思勃发,从心底迸发出一句“霜叶红于二月花”。此句一出,千古传诵,对枫树,历来的诗人往往赋予不同的咏叹和寄托。如唐代张继在《枫桥夜泊》中写道:“江枫渔火对愁眠”,把枫树与忧愁联系在一起,同样,对肃杀凄寒的秋景,不同时代不同性格的诗人也有不同的感受。战国时的宋玉在《九辨》中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写得寒凉萧瑟,使人读后抑郁寡欢。杜牧这首《山行》诗却别出心裁:由枫叶联想到“二月花”,构思已很新奇;再用“红于”二字加以渲染,那色彩感也就更加浓郁了。 它不但表现出经过霜打后的枫叶耐寒的特性,同时也闪耀着诗人自己飘逸豪爽的个性的光辉。读这样的诗,能使入耳目一新,胸襟顿开,产生一种明朗的向上的心情。 从这首《山行》诗里,我们不难看出:杜牧的七绝清新,别致,不落俗套,有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他的诗句,绚丽多彩,但又十分流畅,十分自然,如水到渠成,没有故意雕饰的痕迹。更重要的是他的七绝,总是以生动而含蓄的形象,优美而深远的意境取胜的。
https://www.gudaiwenxue.com/shangxi/3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