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规作诗法四步:启、承、转、合,绝句一句一步。此诗却明显打破常式,全诗只分作两部分,没有承、合。
前两句是个对偶句,且怪异的很:两句意思重叠,按律诗对仗的标准看,大有合掌之病。后两句是一个复合句,作为力求凝练、精致的绝句,较少用。
然而我们却既没感到此诗在结构上不完整带来的残缺性问题,也没有对前两句意思重叠而生有罗嗦、重赘感,还没有对后两句产生松散感。反而是深深地受到了它的艺术感染,为什么呢?
写诗同许多其他事情一样,要因时制宜、因物制宜、因情景制宜。此诗不著一字议论、感叹、抒情(无表面带有感情的字眼),然而却全心全力地铺张着感情深鸿沉郁的氛围。前两句不惜重复铺叙、浓重渲染,与其说是与李龟年这样的当年如日中天的巨星相符合,不如说诗人是在暗喻、借指当年“开元盛世”之盛,更是在说着经历了安史之乱后,目睹国运衰败,流浪漂泊远地的暮年中的诗人心中的深深怀念、抚忆和感慨。后两句,也是在充分地营造一种悲剧性的情境,江南风景固美,但偏是在落花时节,两个衰落的、各怀绝艺的故人,重逢了,一个“又”字,己、人、家、国、世之悲,尽在其中。
诗人在这里不需要更多层次上的转、延,别的都似是多余的。当然这种写法,也是与下面的第二特色相联系的。
其二、诗意不尽,尽在言外。
中国古诗讲究不尽,即不说尽了,留其意让读者去品索、回味。此诗在这上面,真是极尽了。
诗不议论、不感叹、不奢情,却是意在言外,无处不在议、不在感叹、不在深抒幽情。留给读者的,也是字句之外,不知多少倍的东西!
《江南逢李龟年》创作特色,其一、打破常规作法,随心所欲,化愆为奇。常规作诗法四步:启、承、转、合,绝句一句一步。此诗却明显打破常式,全诗只分作两部分,没有承、合。前两句是个对偶句,且怪异的很:两句意思重叠,按律诗对仗的标准看,大有合掌之病。后两句是一个复合句,作为力求凝练、精致的绝句,较少用。然而我们却既没感到此诗在结构上不完整带来的残缺性问题,也没有对前两句意思重叠而生有罗嗦、重赘感,还没有对后两句产生松散感。反而是深深地受到了它的艺术感染,为什么呢?写诗同许多其他事情一样,要因时制宜、因物制宜、因情景制宜。此诗不著一字议论、感叹、抒情(无表面带有感情的字眼),然而却全心全力地铺张着感情深鸿沉郁的氛围。前两句不惜重复铺叙、浓重渲染,与其说是与李龟年这样的当年如日中天的巨星相符合,不如说诗人是在暗喻、借指当年“开元盛世”之盛,更是在说着经历了安史之乱后,目睹国运衰败,流浪漂泊远地的暮年中的诗人心中的深深怀念、抚忆和感慨。后两句,也是在充分地营造一种悲剧性的情境,江南风景固美,但偏是在落花时节,两个衰落的、各怀绝艺的故人,重逢了,一个“又”字,己、人、家、国、世之悲,尽在其中。诗人在这里不需要更多层次上的转、延,别的都似是多余的。当然这种写法,也是与下面的第二特色相联系的。其二、诗意不尽,尽在言外。中国古诗讲究不尽,即不说尽了,留其意让读者去品索、回味。此诗在这上面,真是极尽了。诗不议论、不感叹、不奢情,却是意在言外,无处不在议、不在感叹、不在深抒幽情。留给读者的,也是字句之外,不知多少倍的东西!
https://www.gudaiwenxue.com/shangxi/1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