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古代文学网 > 诗文 > 唐代
古大梁行

古城莽苍饶荆榛,驱马荒城愁杀人。魏王宫观尽禾黍,
信陵宾客随灰尘。忆昨雄都旧朝市,轩车照耀歌钟起。
军容带甲三十万,国步连营一千里。全盛须臾那可论,
高台曲池无复存。遗墟但见狐狸迹,古地空馀草木根。
暮天摇落伤怀抱,倚剑悲歌对秋草。侠客犹传朱亥名,
行人尚识夷门道。白璧黄金万户侯,宝刀骏马填山丘。
年代凄凉不可问,往来唯有水东流。

()
翻译与注释

注释:
①莽苍:一作“苍茫”。饶:多。荆榛:泛指丛生的荆棘杂草。
②魏王宫观:古大梁在战国时是魏国都城。观:一作“馆”,一作“殿”。禾黍:语见《诗经·国风·王风·黍离》。信陵:战国时魏国公子无忌,封号信陵君。
③朝市:朝廷街市。轩车:有帷幕且前顶较高的车。歌钟:富贵人家的音乐歌舞。
④军容:军队的规模装备。国步:指国土面积。营:一作“衡”。一:一作“五”。
⑤论:言说。高台曲池:泛指楼台湖池。
⑥遗墟:荒废的城市建筑。迹:一作“窟”。
⑦摇落:凋零。
⑧朱亥:据《史记·魏公子列传》载,朱亥本为屠夫,后为信陵君击杀晋鄙,夺兵抗秦救赵,是战国时著名的侠士。夷门:魏大梁城东门。

译文:
古城长满了荆棘杂草,笼罩在一片苍茫的气象之中。我骑马来到这古城前,目睹荒芜的景象,不由愁思满怀,难以自已。
魏王的宫室、庙观都长满了禾黍,信陵君和他的宾客们都随着灰尘一去了无痕迹。
想当年在雄伟的都城的朝市上,华贵的车骑华光四射,高雅的乐声悠扬此起彼伏。
精锐的军队,规模达三十万之多,国土上营寨连绵,相接千里之遥。
全盛的那段时光对于永恒的历史来说不过的短暂的一瞬,哪里可以言说,连当年那些楼台、湖池都早已不复存在了。
断壁残垣间只有狐狸跑过的痕迹,古旧的土地上只留下几许昔日草木的枯根。
天色已晚,草木凋零,目睹此情此景,不由手把长剑,悲极而歌。
侠客朱亥的威名至今为人所传颂,路过的行人都还能认出经过夷门的道路。
那些身佩白璧腰缠黄金食封万户的侯爵,以及手持宝刀跨着骏马的战将,早已埋葬在了山丘之中。
当年发生在古大梁城里的凄凉旧事已随着时间流逝渐渐湮没无闻了,谁还能深究个中缘由呢?往来其中的人们也只能看见那流水从容东流而去,也许它就是那段历史的见证。

参考赏析

《古大梁行》赏析

  全诗二十句,四句一转韵,分为五个自然段落。全诗的重点是在写当时古都的荒凉,因此第一段就着力描写了作者驱马荒城所见的景象:在缓辔徐行中,只见满城一片荆棘,莽莽苍苍,昔日巍峨壮丽的魏王宫观如今长满了禾黍,曾经威震诸侯的信陵君和他的三千食客,也已烟消云散,化作满地灰尘。这一段起得苍劲有力,它以形象的笔墨勾勒出了一幅生动的荒城图,首先给读者以满目凄凉的强烈印象,起了笼罩全篇、奠定基调的作用。这一段虽然是描绘驱马所见,是在说“今”,但其中的“魏王宫观”“信陵宾客”已暗中寓“昔”,在今昔对比中,眼前的所见更为突出。第二段是对往昔的追忆,与第一段形成对比:在雄都朝市中,轩车驰骤,歌钟四起,一片繁华... [查看更多]

其他资料

暂无资料

作者介绍
高适

高适

高适(704—765年),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安东都护高侃之孙,唐代大臣、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于永泰元年正月病逝,卒赠礼部尚书,谥号忠。作为著名边塞诗人,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有文集二十卷。 

猜你喜欢

和张监观赦

日御临双阙,天街俨百神。雷兹作解气,岁复建寅春。
喜候开星驿,欢声发市人。金环能作赋,来入管弦声。

()

和王舍人抚州饮席赠韦司空

楼台掩映入春寒,丝竹铮鏦向夜阑。席上弟兄皆杞梓,
花前宾客尽鸳鸾。孙弘莫惜频开閤,韩信终期别筑坛。
削玉风姿官水土,黑头公自古来难。

()

觉衰

久知老会至,不谓便见侵。今年宜未衰,稍已来相寻。
齿疏发就种,奔走力不任。咄此可奈何,未必伤我心。
彭聃安在哉,周孔亦已沉。古称寿圣人,曾不留至今。
但愿得美酒,朋友常共酙。是时春向暮,桃李生繁阴。
日照天正绿,杳杳归鸿吟。出门呼所亲,扶杖登西林。
高歌足自快,商颂有遗音。

()
组合
诗经楚辞乐府宋词精选小学古诗初中古诗高中古诗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古诗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古诗十九首
类型
写景春天夏天秋天冬天咏物送别离别离愁田园边塞军旅贬谪羁旅写风写人写雨写雪写花写草梅花荷花菊花桃花牡丹杨柳松树月亮竹子山水西湖音乐美食游玩思乡写山写水长江庐山泰山黄河饮酒登高怀远怀古爱国题诗和诗爱情相思励志亲情思念伤感乐观赞颂归隐忆昔愤慨友情赠答挽诗奉和应制婉约闲适豪放喜悦地点节日春节气节叙事元宵节闺怨悼亡战争读书思亲哲理惜时人生讽刺闺思宫怨伤逝惜春客愁劝勉生活孤独感慨抒情寓言惆怅宴会写鸟访友沧桑伤春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除夕重阳节乐府忧国忧民咏史怀古壮志难酬怀才不遇愤世嫉俗托物言志

本站内容来源于搜索引擎及互联网,如果我们的某些资料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Copyright © 2023 古代文学网 鲁ICP备15025830号-6